福州
厦门
泉州
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中岳嵩山上的道教古迹
嵩山位于河南登封境内,东临郑州,西邻洛阳,为中华五岳中的中岳。嵩山,古称外方山,夏商时称嵩高山、崇高山,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定为中岳。唐武则天封禅嵩山时,改中岳为神岳,自北宋以后,皆称为中岳嵩山。嵩山主要由太室、少室二山组成,长约70公里,山势雄浑高大,东西横卧如巨龙,有“嵩山如卧”之说。太室山主峰“峻极峰”,巍峨高耸,古有“嵩高峻极”、“峻极于天”之说。
嵩山历来为道教所尊崇,称其为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唐朝道士司马承祯所著《天地宫府图》“洞天福地福地部”中记载:“第六中岳嵩山洞,名曰司马洞天,在东都登封县,仙人郑云山治之。”还有道书记载为“上圣司真洞天,为仙人邓云山管治。”东汉的张道陵、南北朝的寇谦之、唐朝的司马承祯等著名道士,都曾隐居嵩山修炼。保存至今的道教宫观有中岳庙、老君洞、奉天宫、三皇庙等。
嵩山
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中岳庙始建于秦朝,汉武帝时扩建,唐朝时规模最大。庙内大殿供奉中岳大帝天中王神像,高约两丈,姿态雄伟。寝殿内塑有天中王和天灵妃对饮坐像。御书楼内供奉玉皇大帝神像。
中岳庙
老君洞又名无极洞,位于太室山南麓金壶峰下。始建于唐朝,后经历代扩建形成一座道观。中为无极洞,是唐朝著名道士潘师正隐居之处。洞高二米、宽三米、深四米,内供潘师正、太极、无极老母像。洞口两侧有对联:“峻极峰嵩阳胜地,古灵山金壶洞天”。老君洞后有无极老母殿,内供无极老母神像。
老君洞
奉天宫位于老君洞以南逍遥谷中,建于唐朝。宫内现存殿宇一座,殿内供奉太上老君青石雕像,面部丰满,神态安详,为唐朝遗物,已有1300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老子塑像。
三皇寨位于少室山主峰西侧半山腰,海拔1200米,山势陡峭,但山顶宽平如寨。三皇寨顶有三皇庙,现有玉皇阁、嵩莲宫、盘古洞等庙宇30多间。三皇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雕梁画栋。殿内供奉三皇之神:中央为“天皇”伏羲氏,左为“地皇”炎帝神农氏,右为“人皇”黄帝轩辕氏。伏羲、炎帝和黄帝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被后世道教尊奉为神。
三皇寨
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中岳嵩山上的道教古迹
嵩山位于河南登封境内,东临郑州,西邻洛阳,为中华五岳中的中岳。嵩山,古称外方山,夏商时称嵩高山、崇高山,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定为中岳。唐武则天封禅嵩山时,改中岳为神岳,自北宋以后,皆称为中岳嵩山。嵩山主要由太室、少室二山组成,长约70公里,山势雄浑高大,东西横卧如巨龙,有“嵩山如卧”之说。太室山主峰“峻极峰”,巍峨高耸,古有“嵩高峻极”、“峻极于天”之说。
嵩山历来为道教所尊崇,称其为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唐朝道士司马承祯所著《天地宫府图》“洞天福地福地部”中记载:“第六中岳嵩山洞,名曰司马洞天,在东都登封县,仙人郑云山治之。”还有道书记载为“上圣司真洞天,为仙人邓云山管治。”东汉的张道陵、南北朝的寇谦之、唐朝的司马承祯等著名道士,都曾隐居嵩山修炼。保存至今的道教宫观有中岳庙、老君洞、奉天宫、三皇庙等。
嵩山
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中岳庙始建于秦朝,汉武帝时扩建,唐朝时规模最大。庙内大殿供奉中岳大帝天中王神像,高约两丈,姿态雄伟。寝殿内塑有天中王和天灵妃对饮坐像。御书楼内供奉玉皇大帝神像。
中岳庙
老君洞又名无极洞,位于太室山南麓金壶峰下。始建于唐朝,后经历代扩建形成一座道观。中为无极洞,是唐朝著名道士潘师正隐居之处。洞高二米、宽三米、深四米,内供潘师正、太极、无极老母像。洞口两侧有对联:“峻极峰嵩阳胜地,古灵山金壶洞天”。老君洞后有无极老母殿,内供无极老母神像。
老君洞
奉天宫位于老君洞以南逍遥谷中,建于唐朝。宫内现存殿宇一座,殿内供奉太上老君青石雕像,面部丰满,神态安详,为唐朝遗物,已有1300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老子塑像。
三皇寨位于少室山主峰西侧半山腰,海拔1200米,山势陡峭,但山顶宽平如寨。三皇寨顶有三皇庙,现有玉皇阁、嵩莲宫、盘古洞等庙宇30多间。三皇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雕梁画栋。殿内供奉三皇之神:中央为“天皇”伏羲氏,左为“地皇”炎帝神农氏,右为“人皇”黄帝轩辕氏。伏羲、炎帝和黄帝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被后世道教尊奉为神。
三皇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