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航海日來啦!看古人如何乘風破浪

  7月11日是中國“航海日”,爲紀念2005年“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而設立。“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海員最多、曆時最久的海上航行。面朝大海,古人如何“乘風破浪”?跟着青年君一起去看看吧!

  抱着“葫蘆”過河?

  遠航千裏,船隻必不可少。但造船并非一日之功,古船是怎樣誕生的呢?

  古人早知“木桴于水上”。神話《八仙過海》中,鐵拐李乘着法寶“藥葫蘆”渡海。其實,這确有原型——古人曾攜木頭或葫蘆等“浮具”渡水;用繩子将葫蘆串成一串系在腰間便成了浮力更大的“腰舟”。後來,人們将有浮力的物體并排綁在一起,“筏”便出現了,一如古籍《物原》記載:“燧人氏以匏(葫蘆)濟水,伏羲氏始乘桴(筏)”。

  腰舟。資料圖

  如今船隻動辄數百米長,回望曆史,一條長5.6米、寬53厘米的獨木舟便是中國古人以舟船探索世界的開始。這條“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發掘于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距今已有8000年曆史。

  夏商周時期,木闆船與風帆的出現讓遠距離航行得以實現。春秋戰國生鐵生産技術和鐵制工具讓造船技術進一步發展,木闆船結構日趨複雜。

  秦漢兩代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蓬勃發展,控制航向的“尾舵”、折戗駛風技術及對季風規律的認識讓古人“見風使舵”成爲可能。秦人徐福遠航日本,西漢船隊到達印度半島南端,開拓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條印度洋遠洋航線。

  隋唐航海事業日臻繁榮。隋采用榫接結合、鐵釘釘聯制出“特大型龍舟”。唐代設立了專門管理海運的官吏“市舶使”和六大港口,開拓出超過一萬海裏的世界性遠洋航線。

  宋元兩代設立了航海貿易管理機構“市舶司”。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在1230-1239年間兩次自發出海,到達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印度洋及地中海等地區,“足迹幾半天下矣”,其著述《島夷志略》涉及沿岸220個國家及地區。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郵票。資料圖

  明初,鄭和率領當時世界最大的遠洋船隊七下西洋“維绡挂席,際天而行”,随行船隻200餘艘。大型寶船“可有九桅、張十二帆”,五桅戰船、六桅座船、七桅糧船、八桅馬船等各司其職,将中國古代航海事業推向頂峰。

  “水浮磁針”導航?

  茫茫汪洋,古人如何在航行中找尋正确方向?伴随着對海洋的探索和造船技藝變革,古人對天文、地文、水文和氣象等的了解逐漸加深,船舵、風帆、定位等造船技藝和航海技術不斷成熟。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通過觀測北鬥星和北極星确定“正北方向”,掌握了“風順時而行”的規律。雖“司南”已誕生,但無法用于波濤洶湧的海洋,定位仍以觀測日月星辰爲主。

  借助自然力量,古人駕船禦風駛向遠洋。西漢初期《淮南子》中的“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鬥極則寤矣”和東漢《風俗通義》中的“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爲信風”說明,如果“穿越”回漢朝,你可以在船上看到船員熟練地通過觀測星體定位,利用季風遠航。

  唐代,航海者利用工具“唐小尺”對比北極星和海平面的角度,通過計算緯度确定方向。而宋元時代日益精細的航路指南、航道人工路标、航用海圖的普及以及“望鬥”“牽星闆”“量天尺”等觀測儀器讓海員确定航向時有了更多參照物。

  古代海圖。資料圖

  航海方向失之毫厘謬以千裏,日月星辰定位有誤差,且一遇陰雨便束手無策,航海者渴求穩定的“導航儀”。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了“鋼針磁化法”:用磁石摩擦鋼針進行人工磁化用以指向。無法觀測星體時,船員便根據“水浮磁針”尋找航向,即如北宋朱彧《萍州可談》記載:“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

  曆代造船技術和航海知識爲明初鄭和下西洋打下了堅實基礎。鄭和在航海圖和針路簿記載的基礎上,将曆代積累的航海天文定位法與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儀器結合,用以定位和導航,“海道針經”和“過洋牽星術”是當時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

過洋牽星圖。資料圖

  從日月星辰到磁針羅盤,古人乘風破浪時有了更可靠的“導航儀”。

  航海必備“方便食品”

  古代航海動辄曆經數年,且船隻荷載和食物儲存技術有限。那大海之上,古人們吃些什麽呢?

  《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了唐代鑒真東渡時的食物:落脂紅綠米、面、幹胡餅、幹蒸餅、幹薄餅、蔗糖、石蜜、撚頭及牛蘇等。“撚頭”即撒子,“牛蘇”即牛酥,均是能長期保存、便于加工的“方便食品”。

鑒真東渡。資料圖

  明初,随鄭和出海的鞏珍在《西洋番國志》寫到:“積貯倉糧舟者……乃至急之務,不可暫弛。”說明裝載食物是起航前最緊急的任務。古代,遠航船員們主要吃稻谷、腌肉、幹菜等易儲存的食物,沿途靠岸時及時補給食物淡水,航行中還可捕撈海洋生物爲食。

  但是,維生素缺乏導緻的敗血症是遠洋航行的“勁敵”。當時沒有維生素片等藥品,古人遠航時如何保證身體健康呢?

  靠岸時,熱帶水果是船員補充維生素的好幫手。以鄭和船隊到達“占城國”(現越南中南部)爲例,鄭和翻譯官馬歡在著述《瀛涯勝覽》中寫到當地盛産“梅橘西瓜甘蔗波羅蜜芭蕉”,船員可以此爲食。

  明代馬歡所著《瀛涯勝覽》。資料圖

  此外,瓷器、豆子和茶葉是航海“健康法寶”。鄭和船隊遠航時會攜帶菜種,将瓷器裝滿土種上蔬菜,途中便有新鮮蔬菜可以吃;豆類易存宜運,可以快速發成豆芽、長成豆苗,化身難得的新鮮蔬菜。

  《西洋番國志》講到作爲航海物資的“茶”:“下西洋去的内官合用鹽、醬、茶、酒、油、燭等件,照人數依例關支”。茶包含多種有益成分,是當時船員喜愛的日常飲品,也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航海飲食中欠缺的營養成分。

  從腰間浮舟到九桅寶船,從晝觀日、夜觀星到羅盤和海圖,從單人渡水到兩萬餘人的船隊,面朝大海,古人對海洋的探索從未止步,也激勵着後輩勇敢遠航。

  (參考文獻:《中國古代航海史》《瀛涯勝覽》《鑒真東渡的航海食品》等)

责任编辑:
网站声明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