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厦门
莆田
宁德
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陈介祺丨齐名潘祖荫 所藏两万古物无一赝品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又字酉生,号伯潜,又号“簠(fǔ)斋”,晚号海滨病史、齐东陶父等,潍县城里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和文物收藏家。道光三十年(1850),陈介祺在潍县城内旧居建成万印楼。
陈介祺的收藏理念是“传古”,而传古的核心是传古文字。所以凡是遇有文字的古器物无所不收,经年累月达两万多件,质精量富堪称空前。陈介祺的收藏,俨然一座颇具规模的金石博物馆。他收藏的青铜器包括毛公鼎、天亡簋、曾伯簠、十钟346件,其中商周青铜器248件,秦汉青铜器98件。
玺印的收藏和研究是陈介祺毕生倾力投入的事业,他从19岁开始收藏印章,到他归田时已有二千余方,到陈介祺59岁时,他已收藏古印七千余方,尤其是回潍县老家后,更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陈介祺成为中国古玺印最早的探究者之一,他收藏的许多印章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美学价值,他说过“余收古物以印之费为多”。陈介祺对所藏古印“精选细收,去伪存真,去伪去近”,进行了严格的鉴别,除六朝以前古印一概不收,当年陈介祺所藏印章现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为了使自己的藏印传之后人,发挥更大的作用,陈介祺决心编辑一部大型的印谱,这就是《十钟山房印举》。为使印举编辑得更科学,陈介祺总结了前人印谱杂乱无序,查阅不便的教训,提出了新的分类编排方法,即“叙姓以韵,同者以钮,回文反文、朱白界道、类中以复别之”。
陈介祺不顾高龄病体,全力投入这一浩繁工程,直至去世前几个月还在为《十钟山房印举》操劳。书成之后,震动了整个金石学界和印学界,被誉为“印谱之冠”、“印学之宗”,至今仍然是印学界的经典。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统一度量衡,向全国颁发了诏书。这篇诏书或在权、量(权即秤锤,量即升、斗)上直接凿刻,或直接浇铸于权、量之上,更多地则制成一片薄薄的“诏版”颁发各地使用,这就是《秦诏版》,陈介祺共收藏80件。
古陶文是秦以前遗留在陶器或残陶片上的文字,是继商周青铜器、玺印、石刻文字之后发现的又一类古文字。清同治十一年(1872),陈介祺得到了出土于即墨的一件古陶残片,上有文字通过考证,鉴定为三代古陶文。陈介祺称其为“黄金不足比其重”,同时陈介祺自号“齐东陶父”,名斋曰“三代古陶轩”。
他一生共收集了陶文残片4800件,并拓印4043纸,编成《簠斋藏陶》、《陶文释存》等文稿。陈介祺通过研究指出“古陶文不外地名、官名、器名,作者、用者姓名与其人其事”。
陈介祺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间文物收藏家,更是晚清时期中国最杰出的金石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鉴精藏富,治学严谨,多有创见,与江苏学者潘祖荫并誉为“南潘北陈”。
zh
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陈介祺丨齐名潘祖荫 所藏两万古物无一赝品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又字酉生,号伯潜,又号“簠(fǔ)斋”,晚号海滨病史、齐东陶父等,潍县城里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和文物收藏家。道光三十年(1850),陈介祺在潍县城内旧居建成万印楼。
陈介祺的收藏理念是“传古”,而传古的核心是传古文字。所以凡是遇有文字的古器物无所不收,经年累月达两万多件,质精量富堪称空前。陈介祺的收藏,俨然一座颇具规模的金石博物馆。他收藏的青铜器包括毛公鼎、天亡簋、曾伯簠、十钟346件,其中商周青铜器248件,秦汉青铜器98件。
玺印的收藏和研究是陈介祺毕生倾力投入的事业,他从19岁开始收藏印章,到他归田时已有二千余方,到陈介祺59岁时,他已收藏古印七千余方,尤其是回潍县老家后,更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陈介祺成为中国古玺印最早的探究者之一,他收藏的许多印章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美学价值,他说过“余收古物以印之费为多”。陈介祺对所藏古印“精选细收,去伪存真,去伪去近”,进行了严格的鉴别,除六朝以前古印一概不收,当年陈介祺所藏印章现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为了使自己的藏印传之后人,发挥更大的作用,陈介祺决心编辑一部大型的印谱,这就是《十钟山房印举》。为使印举编辑得更科学,陈介祺总结了前人印谱杂乱无序,查阅不便的教训,提出了新的分类编排方法,即“叙姓以韵,同者以钮,回文反文、朱白界道、类中以复别之”。
陈介祺不顾高龄病体,全力投入这一浩繁工程,直至去世前几个月还在为《十钟山房印举》操劳。书成之后,震动了整个金石学界和印学界,被誉为“印谱之冠”、“印学之宗”,至今仍然是印学界的经典。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统一度量衡,向全国颁发了诏书。这篇诏书或在权、量(权即秤锤,量即升、斗)上直接凿刻,或直接浇铸于权、量之上,更多地则制成一片薄薄的“诏版”颁发各地使用,这就是《秦诏版》,陈介祺共收藏80件。
古陶文是秦以前遗留在陶器或残陶片上的文字,是继商周青铜器、玺印、石刻文字之后发现的又一类古文字。清同治十一年(1872),陈介祺得到了出土于即墨的一件古陶残片,上有文字通过考证,鉴定为三代古陶文。陈介祺称其为“黄金不足比其重”,同时陈介祺自号“齐东陶父”,名斋曰“三代古陶轩”。
他一生共收集了陶文残片4800件,并拓印4043纸,编成《簠斋藏陶》、《陶文释存》等文稿。陈介祺通过研究指出“古陶文不外地名、官名、器名,作者、用者姓名与其人其事”。
陈介祺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间文物收藏家,更是晚清时期中国最杰出的金石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鉴精藏富,治学严谨,多有创见,与江苏学者潘祖荫并誉为“南潘北陈”。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