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吴大澂丨文武兼资,收藏之富可敌国

吴大澂(1835~1902),原名大淳,后避同治帝讳改今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愙斋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代官员、金石学家、书画家、收藏家,吴湖帆祖父。

1670318852168.png
吴大澂

吴大澂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他对金石学、书画的兴趣爱好,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祖父、外祖父的影响。吴大澂从小即在外祖父韩崇处受金石熏陶,后又为吴云、潘祖荫二人服务过诸多金石之事,练就了一手过硬的篆刻、椎拓功夫。在残存的吴大澂咸丰十一年(1861)七十多天的日记中,有很多为人刻印的记载,说明此时他已经研习篆刻多年并在友朋圈中有了名声。

image.png
吴大澂《篆书七言联》 团花纸本,1869年作 124.5×28.5cm×2

吴大澂14岁那年开始习画,曾经临摹过多种宋元名迹,一生作画颇多。他还和同时代的不少画家有着非常密切的往来,在他为官后聘请的幕僚中,也有数位画家,公余得以不时切磋画艺。在清代的书法史上,吴大澂的大篆独树一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image.png
清光绪,吴大澂篆书论语册,苏州博物馆藏

吴大澂生前并没有撰写过全面、系统的藏品目录。他藏品的具体数量,至今还是一个谜。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收藏极为丰富。

image.png
芮公鬲,西周晚期,吴大澂旧藏,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甲午战争失败后,《马关条约》签订,面对两亿两白银的巨额勒索,一腔报国热血的吴大澂甚至想要以自己的收藏品抵现一部分,帮助国家渡过难关。他按当时的古董市价,挑选了各类古物一共3200件,作价1000万两,足以抵付赔偿款的二十分之一。但他的提议没有得到张之洞的支持,被认为是无稽之谈。电文也没有转到李鸿章手里,后来吴大澂又再次发点文力争此事,但最后不了了之。著名艺术史学者白谦慎认为,当时吴大澂计划拿出的只是自己藏品的五分之二。

image.png
任薰《愙斋集古图》(局部)

任薰的《愙斋集古图》描绘了吴大澂欣赏其藏品的场景,形象古朴,设色明艳,除人物外,画家还对形制各异的青铜器做了细致逼真的描绘,并为其一一注明名称。从此卷中可见吴大澂青铜器收藏之富。

责任编辑:君和

zh

网站声明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