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红踟蹰丨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image.png

红踟蹰,是红杜鹃花的别称,也是春天时漫山遍野杜鹃花的颜色。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记载有:“杜鹃花一名红踯躅,一名山石榴,一名映山红,一名山踯躅,处处山谷有之,高者四、五尺,低者一、二尺,春生苗,叶浅绿色,枝少而花繁,一支数萼二月始开,花如羊踯躅而带如石榴花,有红者、紫者、五出者、千叶者,小儿食其花,味酸无毒”。

image.png

杜鹃在农历三月的鸣叫,又恰逢播种时节,便根据这来安排农事。而大多数杜鹃花在暮春时节盛放,一开就红了满山,富有生命力的浓烈红色引人驻足。而杜鹃花的花期,也常伴随杜鹃鸟的清澈鸣叫,因此,“杜鹃”这个名称的内涵也从鸟名向花名扩展。

因为时节的相近,加上情感的相连,古人将鸟的啼鸣、花的红火联系在一起,杜鹃鸟的叫声独特,其嘴上有一块红斑,人们便认为它是苦啼而流出的鲜血,故有“尽是冤禽血染成”的杜鹃花。而踟蹰之名也正应对了哀伤后犹豫徘徊不前的模样,在情景交融间,不由得眼底心头就有了无限的诗意。

image.png

人们感慨它的哀婉,多将它与“愁”相连。于是就有了李山甫《闻子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杨巽斋《杜鹃花》中“鲜红滴滴映霞明,尽是冤禽血染成。”吴融的《秋闻子规》“年年春恨化冤魂,血染枝红压叠繁。”宋代范仲淹的“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花鸟本无意,闻之者、观之者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意象。在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的故事中,杜鹃已成为一种悲鸟一簇悲花,悲愁的象征物了。

责任编辑:君和

zh

网站声明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