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厦门
莆田
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纵横毕谈】3分钟带你了解“外省人”
《纵横毕谈》是中国通·链上两岸频道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栏目。主持人与毕中和博士共话两岸文化、经济、教育等热点话题,为两岸同胞提供一个了解两岸、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桥梁,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本期《纵横毕谈》主题为谈谈外省人,以下为本期访谈对话内容。
中国通 温利贞:1949年后的那段特殊历史时期,台湾来了很多被台湾原住民称为的外省人,毕博可以跟我们说说台湾民众是怎么看待外省人这个词的吗?
毕中和博士:自古以来台湾就是移民的岛屿,他们有的是在石器时代从中国沿海跨越窄水沟到台湾本岛;有的是明朝左右从福建到台湾开垦;还有的是1949年大批迁移过来的。现在的本省人指的是清朝时从康熙收复台湾以后大批往台湾移民的这批人,外省人指的是1949年内战时两蒋带着号称有200万军民到台湾本岛的这批人,他们一部分住在眷村,一部分住在乡村或都市区。外省人和本省人其实是相对词,严格来说台湾包括原住民在内都是外省人,都不是真正的台湾本地人,只是时间差问题。
1949大撤退
台湾眷村分布图
1960年代眷村
中国通 温利贞:您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1949年后的这批外省人他们到了台湾是如何融入当地生活的呢?
毕中和博士:在1945年二战结束时,日本人签了投降书,那时国民政府先派了一批接收大员点交日本人留下来的财产、土地等,这批人是最早来台湾的官员。
当时国民政府到台湾后对台湾文化有着彻底的改变。他们从小学开始要求讲国语、学中文,甚至还要写毛笔字。1988年中国大陆开放后,早一批台商因为受过中文教育,他们可以到中国大陆各省市通行无阻,这是文化上的影响到后来的经济。可以说1949年来的这批外省人,对于台湾文化重新融入中华文化,摆脱日本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它重新把台湾从根又恢复起来,变成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中国通 黄彩玲:毕博,您出生在台湾并经常往返两岸,也在中国大陆攻读博士,您能从您的视角谈谈两岸人文差异的碰撞与融合吗?
毕中和博士:大家一致认为在经济起飞后,中国人的心灵需要靠中华文化来填补,整个社会才能吸引到和谐的社会,大家才能够过着富强康乐的生活。你不用担心战争或是天灾,因为一旦真的发生,大家都会在互助、和谐的状况下互相支援,像这次疫情中国大陆就证明了这一点,武汉有难全国支援。
中国通 温利贞:其实您也属于外省人的后代,您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外省人的后代是怎么看待外省人身份的呢?
毕中和博士:刚开始其实并不清楚什么叫外省人和本省人,是因为跟本省人接触后才发现原来台湾还住有身份不一样的一批人。
除了外省人、本省人其实还有客家人和原住民,他们三者互相之间也有摩擦,也有碰撞。到21世纪以后,这四个族群基本上在台湾没有很明显的区分,只有在选举时会出现摩擦,但选举时完全是被政治操弄,这也是民主制度最大的缺点,为了私人的政治欲望而破坏了社会和平。
中国通 黄彩玲:毕博,外省人指的是1949年后从大陆迁居到台湾的人,包括他们的后代,您是如何看待外省人这个名词的,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呢?
毕中和博士:外省人在本省人眼中是贬义词,可是外省人并不认为它是贬义词,因为它讲的是事实,我们父亲辈的确是从1949年过来的,像我们是以外省人为光荣,认为外省人是继承中华文化最多的,也是对中国人认同比例最高的。
中国通 温利贞:您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外省人对台湾文化的影响是从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呢?
毕中和博士:第一个是饮食方面,也就是眷村菜,原本的眷村是封闭的小社会,后来随着人口外移,不管是念书也好,工作也好,他们慢慢把眷村文化带入社区跟本省融合在一起。
鲁味拼盘(牛肚、牛腱、猪耳朵、卤花生、豆干)
其二是婚姻、工作方面,刚开始本省人不愿意嫁给外省人,本省企业招募员工会问父母是不是外省人、会不会讲台语,现在基本都没有了,这是时代的进步,是慢慢融合的过程。
其三是提升方面,中国大陆当时来了很多人,不管是宗教界、艺术界还是哲学方面,他们在台湾已经变成领导地位,以佛教来讲,星云法师和圣严法师都是外省人,他们在台湾佛教界都占有领导地位。另外在艺术创作方面,不管是评剧或是台湾本土的歌仔戏、相声、布袋戏,这些都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只是它们表现的艺术方式不同,但核心没有变,都是中华文化,它们只是有不同的支系,比如闽南的、西南的、四川的,这是我的看法。
结束语:1949年以后从中国大陆到台湾的这批外省人,他们将中华文化带到台湾,对台湾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次访谈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外省人,以及外省人对台湾的影响等。此次访谈也为两岸同胞提供一个了解两岸、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桥梁,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下期《纵横毕谈》我们将谈论两岸历史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zh
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纵横毕谈】3分钟带你了解“外省人”
《纵横毕谈》是中国通·链上两岸频道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栏目。主持人与毕中和博士共话两岸文化、经济、教育等热点话题,为两岸同胞提供一个了解两岸、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桥梁,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本期《纵横毕谈》主题为谈谈外省人,以下为本期访谈对话内容。
中国通 温利贞:1949年后的那段特殊历史时期,台湾来了很多被台湾原住民称为的外省人,毕博可以跟我们说说台湾民众是怎么看待外省人这个词的吗?
毕中和博士:自古以来台湾就是移民的岛屿,他们有的是在石器时代从中国沿海跨越窄水沟到台湾本岛;有的是明朝左右从福建到台湾开垦;还有的是1949年大批迁移过来的。现在的本省人指的是清朝时从康熙收复台湾以后大批往台湾移民的这批人,外省人指的是1949年内战时两蒋带着号称有200万军民到台湾本岛的这批人,他们一部分住在眷村,一部分住在乡村或都市区。外省人和本省人其实是相对词,严格来说台湾包括原住民在内都是外省人,都不是真正的台湾本地人,只是时间差问题。
1949大撤退
1949大撤退
台湾眷村分布图
1960年代眷村
中国通 温利贞:您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1949年后的这批外省人他们到了台湾是如何融入当地生活的呢?
毕中和博士:在1945年二战结束时,日本人签了投降书,那时国民政府先派了一批接收大员点交日本人留下来的财产、土地等,这批人是最早来台湾的官员。
当时国民政府到台湾后对台湾文化有着彻底的改变。他们从小学开始要求讲国语、学中文,甚至还要写毛笔字。1988年中国大陆开放后,早一批台商因为受过中文教育,他们可以到中国大陆各省市通行无阻,这是文化上的影响到后来的经济。可以说1949年来的这批外省人,对于台湾文化重新融入中华文化,摆脱日本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它重新把台湾从根又恢复起来,变成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中国通 黄彩玲:毕博,您出生在台湾并经常往返两岸,也在中国大陆攻读博士,您能从您的视角谈谈两岸人文差异的碰撞与融合吗?
毕中和博士:大家一致认为在经济起飞后,中国人的心灵需要靠中华文化来填补,整个社会才能吸引到和谐的社会,大家才能够过着富强康乐的生活。你不用担心战争或是天灾,因为一旦真的发生,大家都会在互助、和谐的状况下互相支援,像这次疫情中国大陆就证明了这一点,武汉有难全国支援。
中国通 温利贞:其实您也属于外省人的后代,您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外省人的后代是怎么看待外省人身份的呢?
毕中和博士:刚开始其实并不清楚什么叫外省人和本省人,是因为跟本省人接触后才发现原来台湾还住有身份不一样的一批人。
除了外省人、本省人其实还有客家人和原住民,他们三者互相之间也有摩擦,也有碰撞。到21世纪以后,这四个族群基本上在台湾没有很明显的区分,只有在选举时会出现摩擦,但选举时完全是被政治操弄,这也是民主制度最大的缺点,为了私人的政治欲望而破坏了社会和平。
中国通 黄彩玲:毕博,外省人指的是1949年后从大陆迁居到台湾的人,包括他们的后代,您是如何看待外省人这个名词的,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呢?
毕中和博士:外省人在本省人眼中是贬义词,可是外省人并不认为它是贬义词,因为它讲的是事实,我们父亲辈的确是从1949年过来的,像我们是以外省人为光荣,认为外省人是继承中华文化最多的,也是对中国人认同比例最高的。
中国通 温利贞:您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外省人对台湾文化的影响是从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呢?
毕中和博士:第一个是饮食方面,也就是眷村菜,原本的眷村是封闭的小社会,后来随着人口外移,不管是念书也好,工作也好,他们慢慢把眷村文化带入社区跟本省融合在一起。
鲁味拼盘(牛肚、牛腱、猪耳朵、卤花生、豆干)
其二是婚姻、工作方面,刚开始本省人不愿意嫁给外省人,本省企业招募员工会问父母是不是外省人、会不会讲台语,现在基本都没有了,这是时代的进步,是慢慢融合的过程。
其三是提升方面,中国大陆当时来了很多人,不管是宗教界、艺术界还是哲学方面,他们在台湾已经变成领导地位,以佛教来讲,星云法师和圣严法师都是外省人,他们在台湾佛教界都占有领导地位。另外在艺术创作方面,不管是评剧或是台湾本土的歌仔戏、相声、布袋戏,这些都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只是它们表现的艺术方式不同,但核心没有变,都是中华文化,它们只是有不同的支系,比如闽南的、西南的、四川的,这是我的看法。
结束语:1949年以后从中国大陆到台湾的这批外省人,他们将中华文化带到台湾,对台湾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次访谈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外省人,以及外省人对台湾的影响等。此次访谈也为两岸同胞提供一个了解两岸、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桥梁,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下期《纵横毕谈》我们将谈论两岸历史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