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纵横毕谈】寻根路上三大感受:地大、热情、少数民族多

  《纵横毕谈》是中国通·链上两岸频道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栏目。主持人与毕中和博士共话两岸文化、经济、教育等热点话题,为两岸同胞提供一个了解两岸、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桥梁,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本期《纵横毕谈》主题为追根寻根,以下为本期访谈对话内容。

  本期主持人:中国通·链上两岸频道温利贞、王舒淇

  受访人:暨南大学东南研究所博士 毕中和

  文字整理:中国通·链上两岸频道 曾泽莹

  温利贞:对于华夏民族子孙而言,落叶归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毕博您从小在眷村长大,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能唤起您内心最温情的那部分是什么吗?

  毕中和博士:我父亲是云南玉溪人,那时正值冷战期间,不管是中国大陆的照片,还是影片,都不准看、不准读,只能从父亲的口述中了解家乡,于我而言家乡只是幻影。一直到1988年两岸探亲开始,才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那时给我最大地感触就是,云南老家好大,我突然一下多了好多亲戚,我的辈分一下到了叔公辈。第二个感触是,乡亲们对来自台湾的亲友非常热情,热情到几乎有点受不了,大家虽然已经分隔了将近40年,却没有因为政治上的对立,而淡化亲情,第三个感触就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好多,光是玉溪就十几个少数民族。

  温利贞:在寻根的过程中,您有没有遇到让您记忆深刻的小事情呢?

  毕中和博士:第一个是在我们毕家,那时我随父亲一起到星云湖旁的凤凰山上祭拜我的爷爷和曾祖父,虽然已是迁过的坟,但他们的墓碑上面还依然刻着他们的名字。第二个是我母系这边,我妈妈是云南开封的回民,由于是少数民族的缘故,所以当时埋葬在重庆市的回民公路,这也算是重庆对少数民族的特殊待遇。而后每一次回中国大陆,最大地感触就是,不管是云南或是重庆的城市容貌或交通的变化,几乎可以用日新月异来比喻。

(云南江川县星云湖 来源:云南地方志)

  温利贞:两岸恢复交流之后,您父亲在追根寻根的路上,有没有一些他的执着?

  毕中和博士:我父亲在没有当军人以前是云南大学中文系的,当时我们家虽然是地主,但是他从初中后再也没用家里钱念书,他都是拿奖学金,他一直对自己没能回到云南贡献力量而耿耿于怀。后来两岸恢复交流,已退休的父亲再回云南时,他通过物质上的支援,鼓励一些子弟到上海学做陶艺。

  王舒淇:前段时间在云南举办了一场由200多位台胞共同参与的三月三活动,您认为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对两岸有什么意义呢?

  毕中和博士:近年来,少数民族受到联合国文教组织和一些人权组织地重视,已慢慢地变成地区的文化资产,当地的地方首长想借由此来吸引各地的观光客,我认为这非常好,可以让两岸少数民族互相交流,互相了解彼此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来源:中国民族报)

  温利贞:您觉得落叶归根这件事对于两岸的民族融合,具有什么深远意义呢?

  毕中和博士:当初到台湾的近两百万人里,有六十万是军人,他们当初有的在田里耕田,被突如其来的军头抓上卡车送到台湾,这批人后来在台湾进行示威游行,表示他们要回家,可这批人里有些识字的还好,他知道怎么回到家,但有些人,他自己都讲不清楚家在哪里,他只知道一个大的范围,比如说我是陕西人,但是具体是哪一县讲不清楚,而且很多地方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改了地名,更是找不到。

  现在新一代年轻人可能没有感觉,他们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在台湾,很多当时到台湾的军人已经老去,没人再跟他们讲述以前的故事,他们对于中华民族地认同慢慢减淡,但好在这代人因为接触网络,他们通过微信、微博、小红书、抖音等,跟中国大陆年轻人成为网络上的朋友,他们通过网络得到很多一手信息,再加上近年来两边学生互访,慢慢地形成了一个两岸年轻人互相了解、共事的机会。我认为两岸年轻人未来会因为有共同的利益、目标,消除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乱象。

  结语:两岸宗亲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此次访谈毕中和博士与我们讲述了他在追根寻根之旅的一些感触,为两岸同胞提供一个了解两岸、了解中华民族的桥梁,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下期《纵横毕谈》我们将谈论两岸文化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曾泽莹

zh

网站声明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