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梵高丨「1881-1888」 八年时间从绘画小白到传世大师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过:“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西方艺术的历史长河淹没了许多闻名一时的艺术家,但梵高却因为他极具辨识度的绘画风格而名垂不朽——那流动且极具张力的线条、夸张且大胆鲜艳的用色,以及呼之欲出的生命力……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梵高的风格也并非一蹴而就。那么从绘画小白到传世大师,梵高的八年时光究竟经历了什么?


启蒙时期 1881-1883


349f160656bacb8015f8aceb42e7988e_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1]《站在斯海弗宁恩海滩上的驴》-安东·莫夫,1876年


经历了起承转合的梵高最终决定在艺术的世界安家落户。然而,父母对梵高的艺术家梦想倍感失望,与梵高发生了几次争吵。在1881年圣诞节前夕,满心愤懑的梵高离家出走,来到海牙投奔远房表亲——名噪一时的海牙画派大师安东·莫夫(Anton Mauve)。他成为梵高的绘画老师,教授梵高有关水彩和油画的技巧。

莫夫崇尚写实主义,大海田野、马匹羊群都是他常常描绘的对象。梵高在此期间画了大量素描与写实风景画,比如《海牙绅士运河》等作品 。他废寝忘食地作画,苦练基本功,这也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9205fddab117cacc1541e6bebdcc0a2_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2]《海牙绅士运河-王子运河转角处的桥和房屋》- 梵高,1882年3月,创作于海牙


灰暗时期1883-1885

梵高颇为欣赏农民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早在1881年在海牙当学徒时,他就曾挑灯夜战研读米勒的人物传记。梵高可以在米勒的人生中看到自己的影子:[3]他们都是出身普通家庭,并以此为豪。这种精神世界的契合使得梵高开始临摹学习米勒的作品。

在十九世纪的欧洲,艺术家为了谋生而服务于达官显贵也是常事,比如戈雅和温德尔哈尔特都是闻名一时的宫廷画师。但相比之下,米勒和梵高一派画家却不为世俗所拘,着力描绘不为人知的农民生活和乡村景象。这种对底层人民的关心与同情,也正是梵高作为艺术家的伟大之处。


b7cba882b6f2d62b6f5f7710eeb80e5e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4]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


71551a95a957ac6817c5a78b1c45d3a3_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5]《吃土豆的人》-梵高,1885年4-5月,创作于纽恩南


1885年梵高创作《吃土豆的人》,淋漓极致地展现了他这个时期的绘画风格: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上,开始尝试运用大量昏暗沉重的色调,而且集中描绘简朴的农民生活。


巴黎时期1886-1888

梵高在费尔南德·柯罗蒙画室求学时,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印象派画友。此时,巴黎印象派大家的绘画风格深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浮世绘兴起于日本江户时代,主要指彩色印刷的版画,重在反映市井生活。浮世绘的出现不仅将日本艺术推到另一个新的高潮,也赋予了西方艺术不少灵感从而改变了历史轨迹。

在巴黎居住期间,梵高也发现日本浮世绘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美感,开始将这股来自东方的神秘能量融汇在自己的画作中。梵高在此期间大量临摹浮世绘,比如歌川广重的《大桥安宅骤雨》等。


efcadc0cf6ec713250b81b4549d3009c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6]《大桥安宅骤雨》-歌川广重,1857 
 右 [7]《雨中的桥(仿歌川广重作品)》 
梵高,1887年10月-11月,创作于巴黎


身处色彩缤纷的巴黎,梵高一改此前昏暗阴郁的画风,开始拥抱明艳亮丽的色彩。梵高开始尝试印象派的点彩法,用细腻的笔触和中高纯度的颜色去描绘巴黎的都市生活:咖啡馆、街道小巷和静物花卉都在梵高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这种由暗到明的转换在《圣皮耶尔广场:有情侣散步的花园》等作品中就可见一斑。


a746316c21cf86e825ff8043a7c85358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8]《圣皮耶尔广场:有情侣散步的花园》-梵高,1887年5月,创作于巴黎


写在最后

梵高开启了“后印象派”时代,但他的笔触下依旧堆积着早年绘画的影子:启蒙时期的学习使得梵高对自然风光心生向往(绘画题材),灰暗时期相对艰苦的生活提升了他对生命的感悟(精神情感),而巴黎的光怪陆离也给梵高的画作带来明亮的色彩和律动的线条(笔触用色)。

东隅已逝,桑榆未晚。虽然梵高二十七岁才步上绘画之路,但是他用了八年时间,跌跌撞撞终于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他的技法更纯熟,线条更流畅,用色更大胆。尽管起初他的创作带有前人的痕迹,但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风格,开创了“梵高时代”。不论风格如何改变,梵高作品中的生命之火自始至终地燃烧着,而他的赤子之心也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参考资料

[1] 来源于:https://www.vangoghmuseum.nl/zh/collection/hwm0218

[2]来源于:https://www.vangoghmuseum.nl/zh/collection/d0372V1968

[3] 来源于:https://www.vangoghmuseum.nl/en/stories/van-gogh-and-millet#1

[4]来源于: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E%93-%E5%BC%97%E6%9C%97%E7%B4%A2%E7%93%A6%C2%B7%E7%B1%B3%E5%8B%92

[5]来源于:https://www.vangoghmuseum.nl/zh/collection/s0005V1962

[6]来源于: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6%A9%8B%E5%AE%89%E5%AE%85%E9%A9%9F%E9%9B%A8

[7]来源于:https://www.vangoghmuseum.nl/zh/collection/s0114V1962

[8]来源于:https://www.vangoghmuseum.nl/zh/collection/s0019V1962

责任编辑:李世千

zh

网站声明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