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闽人闽画丨蒙元八闽,文人水墨寄家国

由宋至元,福建地区也陷入了蒙古元王朝的控制之下,文化的差异影响下,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蒙古统治者实施民族歧视政策,在其统治区域,以本族诸姓为蒙古人,外族诸姓如回回等为色目人,高丽、女真及中国北部人为汉人,福建等南方地区被划分为南人,地位上以蒙古人为首位,色目人次之,汉人又次之,南人为最下。在工种职业阶上,蒙古人不喜士人阶级,在其统治下士人地位位于娼妓之下,乞丐之上。


01.jpg
元德化窑蒙古人头像纹洗



从德化出土的可证当时闽地受蒙古人统治之历史事实。在种种政策、阶级、种族压迫下,闽地的文人士大夫阶级,采取消极避世、隐居山林的生活态度,以笔墨吟诗作赋、丹青花鸟,写忧思愁绪,写家恨国仇,以洒脱飘逸的笔墨,写出其不愿为异族奴之情。


自古以来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是许多文人雅士用于借物表达自我高洁傲岸的选材,在元代的闽地画坛,以此为题材的作品更是风行一时。山水画中不同以往的绘千里江山锦绣繁华,当时更多的是转向写山野竹林,写避世隐居,以山写意。

郑思肖,字忆翁,连江(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宋末诗人、画家。在元初时他仍健在,身为宋代遗民,他常思亡国,画兰时不画土与根,以明其故土已失,人、兰均无根与土。


02.jpg
《墨兰图》 宋代 郑思肖



张舜咨,字师夔,号栎山、辄醉翁。浙江杭州人,曾任莆田县尹。他诗、书、画皆长,在当时有“三绝”之称。在任期间对闽地画坛产生了一定影响。



03.jpg
《古木飞泉》轴 元代 张舜咨



“树”与“石”是长久以来山水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泉高致》里写道:“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张舜咨的山水画中树木亦是重要元素。


《古木飞泉》由张舜咨作于1347年,图内描绘了古树挺拔与岩石峭壁之上,近处飞泉川流直下,远处以高山衬托,将空山幽谷之景跃然纸上。张舜咨书画均善,在其所绘的树石之上,既有其画技又显书法,点、横、竖、撇、捺、钩、挑均显功法笔劲。


04.jpg
《树石图》元代 张舜咨




05.jpg
《苍梧竹鹰图》元代 张舜咨




元代统治者长年征战扩张,疆域版图横跨亚欧,将许多外来文化带入中原大地,在闽地尤盛。泉州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当时中国古代重要的外贸港口基地,许多外来文化艺术交融于此,当时印度、波斯、希腊等国家的艺术文化与中国本土艺术相互产生了交流与融合。



06.jpg
元 天使石刻墓垛石




07.jpg
元 印度教大象与林加石刻




在泉州发现的元代天使石刻墓垛石上,我们可以看见碑面浮雕两天使,形态神似“飞天”,双手捧一圣物,圣物上有莲花十字架。元代印度教大象与林加石刻上浮雕一只大象。左侧为一棵树,树下有林迦磨盘,象鼻吸一朵莲花,覆盖于林加上。这类题材源于印度教的神话故事。从中可见当时中外文交流交融之广泛,这些文化的交流丰富了当时的艺术创作题材、创作手法等。


元代建安版画在宋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题材方面逐渐广泛,涉及了儒学经典、通俗小说、民间话本等,图文并茂的绘本形式受到当时的大众所喜爱。

泉州浮雕石刻与建安版画从另一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元代时期闽地绘画艺术。


文:李世千

图:福建博物院、网络

参考资料:

1、 福建博物院相关展出文物资料。

2、 梁桂元:《闽画史稿》,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责任编辑:李世千

zh

网站声明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