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王来文品伊秉绶: 古拙朴厚,隶书在清代首屈一指

谈起隶书,必然想到伊秉绶。

伊秉绶(1754-1815),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世人亦称“伊汀州”。斋号留春草堂、白雨山屋、梅花书屋、寒玉斋等。能绘画,治印,作诗。工书,尤善隶法。其隶书成就超迈前代,遥接汉人。

111.jpg
伊秉绶
DM_20240305094043_005.png
伊秉绶 节临《衡方碑》137cm × 51cm 纸本 年代不详《玉莲斋藏画》荣宝斋出版社2006年

近日,恰逢福建省博物馆举办“伊秉绶书法艺术展”,前往逐幅拜观。此展能集来数十幅伊汀州各时期的作品,实属不易。细品,能读出伊汀州作品沁出的文心情怀,给这炎热的夏天吹来了几丝清凉,让人顿时有了些精神。夏夜,静坐于书斋,凡尘退去,捧出成堆伊秉绶的书法集,闲品其书艺,顿感书香墨香扑面。

我于书艺之中,用心会意,加之用功最深者在隶书八分书。临习隶书的第一口奶水便是伊汀州的伊氏隶书。初次恭读临写是在中学初一时,流年似水,三十多年匆匆而过,但伊汀州的那一幅幅书法作品依旧烟波空渺,清澈如鉴,今再读,只是淡淡地染上了些岁月的烟尘。

“世家传旧史 盛业继前修”“清诗宗韦柳 嘉酒集欧梅"“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等等伊氏隶书对联作品,一笔一划间的浑厚之气,依然迴转在胸,涤荡着自己的这份尘心。我当时临习伊汀州隶书仅数年,而后更多的上追汉隶、汉简,特别是对《张迁碑》《衡方碑》《石门颂》等宽厚古拙雄强的碑字情有独钟,至今尤是。当然,也不时地回头徜徉伊氏隶书,也记不得有多少回。情依旧,似故知。

DM_20240305094043_007.png
伊秉绶 政声经义隶书五言联131cm × 25cm × 2 纸本 1803年《伊秉绶隶书墨迹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

伊汀州生前官至太守,风流文采,惠政及民,泽披四方,荣选入《清史列传》。著有《留春草堂诗钞》七卷。作为历史名人,虽有“廉吏善政”之称,但伊汀州更多的是以书法而传世,其书法,楷、行、隶、篆皆擅。其带有隶意的楷、行书,厚中有动,正大中见奇逸,颇受好评。但其主要是以隶书流芳。

伊汀州的隶书从留世的作品细观可看出,50岁前是他的探索期、形成期。早期的隶书清丽劲挺,略带文秀。45岁至50岁左右,则向古厚朴拙过渡,伊氏隶书风格亦渐趋向定型。50岁至60岁左右,风格成熟,表现手法也随之多样变化。60岁后趋化通神,入于老境。当然最能代表伊氏隶书最高境界与风神的还是他50岁至60岁之间成熟阶段的佳作。

“知天命”后的伊汀州,经历过优裕家境与良好的文化学养教育,经历过科举考试的幸运,经历过扬州太守的政声名望,经历过惠州太守仕途的艰险风波。有和风细雨的温润生活,有大风大浪的艰辛岁月,大喜大悲,甘苦俱尝。然经数十年理学滋养与岁月锤炼的伊汀州,此时已能淡然,已能释然,且能将波澜起伏的人生阅历与笔底的提按顿挫趋向合拍,融成一种平静的力量。

DM_20240305094043_009.png
伊秉绶 行书《九秋感怀四首》32cm × 132cm 纸本 1805年 私人藏

50岁前的伊秉绶转益多师,由帖入碑,着重于“法”的追求,50岁后的伊秉绶由技转入道的体悟。这时候他官居扬州太守之位,宁化乡居生活,身体状态较好,精神放旷,诗友酬和,春风得意。这阶段的作品行笔抑扬顿挫,收放自如,如和风拂面,春风化雨,洋溢着荡漾人心的暖意,有云水苍茫、烟 云 梦幻的典雅之境。其传世的隶书巅峰之作,大都书于这时。

我曾经临写过几对这时期的对联如“变化气质 陶冶性灵”“政声韩吏部 经义董江都““翰墨因缘旧 烟云供养宜”等包 括“拓 庵”“退 一步斋"等大 幅 匾额 隶书。此时的伊氏隶书结构变化奇纵,条深厚苍茫,字字饱满,幅幅满格,用笔中锋铺毫,结体饱满。他善用浓墨重墨,用笔方正磊落,磅礴大气,若庙堂重器,气度非凡。整体审美气象雄伟格局开阔,正气浩然。

在其原作前,能感受到他的作品不似小曲愉悦人,而如洪钟震撼人,不是春雨绵绵,而是大雨磅礴。从容不迫中展现高度,温文尔雅中彰显厚度。伊氏隶书的历史贡献和书法形象主要建立于这时期。

DM_20240305094043_011.png
伊秉绶 较文讲艺之斋47.5cm × 147cm 纸本 1805年成交价:195.50万元( 中国嘉德2011年秋季拍卖会)

这时期成熟的伊氏隶书有静穆之致。其妙在拙,在古朴,在质厚,威武之质有将军气度,充满着雕塑的力度感。

用笔参《张迁》,字形参《衡方》,有着其他书家所没有的正大气象。其拙不是笨拙,是朴拙,是古拙是大巧若拙,拙中含着浑厚,养着智慧,透着一种华贵雍容的气质。这拙是他个性涵养的流露,更是他正直无私忠厚稳重的个性在笔墨间的融入。这拙是热的,拙中有恣纵,有奇肆,笔墨线条有质感,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冲击力;这拙是冷的,字体结构如木构建筑,蕴着稳重宁静的力量,冲动里有冷静,平正而中和。外观看似拙朴无华实则气象如山河落日,泰岱魏巍,雄伟高旷,清空高邈,品之韵味隽永。

DM_20240305094043_013.png
伊秉绶 临张迁碑轴101.7cm × 31.5cm 纸本 年代不详福建省博物馆藏

其晚年之作,奇纵之气散去,变成平正通达,字体颀长,线条瘦硬。险绝后复归平正,如晚霞满天,渐入老境。可惜虽有了平和,但缺了点冲淡的散意,或许是身体年老之故,老境中竟微露出迟暮之感。原来的拙壮魏魏雄伟之气如风飘逝,多少带着些许的遗憾。

伊秉绶与同时代的邓石如、金冬心皆为清代隶书的高手。康有为认为启清朝碑隶之门的开山鼻祖应推伊秉绶与邓石如。“伊秉绶隶书品在邓石如上,在清代首屈一指”,这是梁启超的评价,我颇赞同。

个人觉得,伊秉绶略高一筹之处在于,同是挖掘汉碑的“古雅”,伊秉绶能冲破明清书法中一味追求技巧的熟练与审美细致的这种完善柔性审美。他在慢条斯理的理性线条里注入了阳刚之气,且把这种审美观念成功转化为艺术形式和个性笔墨语言,铸造出崇高尚朴趋拙避巧的艺术形象。

DM_20240305094043_015.png
伊秉绶 梅花茆屋隶书七言联171cm × 32cm × 2 纸本 1811年《默庵集锦》台北市惠风堂2005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伊秉绶隶书的中和平正与儒雅之美,是其浑厚“闽学”书卷涵咏出来的;其作品中浩然高贵的气质,是其出身望族名门,官宦地位的自信与从容在笔端的自然流淌;其宽博大气之象是清朝中兴盛世的时代精神映象。

伊秉绶一生交游甚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青年至晚年,所交友的对象多为当时的精英阶层,有官至宰相的政要,学富五车的学者,才高八斗的诗人、书家。师辈如大学士刘墉,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内阁学士翁方纲,朱筠、朱珪兄弟。朋辈(亦师亦友)如篆隶大家桂馥,金石学大家洪亮《国朝书品》作者包世臣,金石篆刻大吉,家黄易,岭南第一才子宋湘等等一大批高官显贵、雅人逸士,皆为一时才俊名流,且都人品高洁,情趣高雅。这样的交游,胸襟自然沾了岁月的清芬,染了文脉的底蕴,见识学养自是远心旷达而深远。花前月下信手拈笔,即可轻易抹出这批鸿儒巨匠诗馀砚边三巡过后的文心墨香。

这样的朋友圈气场,自然陶冶出其书家的绵绵厚度。而他这种厚古人亦厚今人的为学之道,于当下艺术界求学求艺依然有着很深的启示意义。

DM_20240305094043_017.png
伊秉绶 退一步斋40cm × 141cm 纸本 1813年《伊秉绶隶书字帖》西泠印社2000年

我常想,研究与欣赏一个人的艺术,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有些则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细细回味。对于伊秉绶的书法艺术而言,成熟期的精品佳作,代表性的隶书确可值得细品、细斟,且可反复。

静的夏夜,重品伊汀州法书,如遇少时旧友,亲切极了,看了难免勾起念想:友情还是老的好,艺术还是古的醇。

DM_20240305094043_018.png
伊秉绶 海国西风行书轴86.6cm × 39cm 纸本  年代不详 荣宝斋藏
福建省文联书记处书记、文联副主席、福建省美协主席王来文致辞.jpg
王来文

王来文,1968年生,福建漳浦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福建省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厦门大学兼职教授,长期担任全国美术大展的组委会委员、评委、福建省美术大展的评委会总召集人、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艺奖总评委等职。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育部首届中国画博士课程班进修。

责任编辑:李世千

zh

网站声明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