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如何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比例高于成年群体,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其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青少年因抑郁症问题引发的自残、轻生、服用安眠药、心理科咨询案例也日趋增多。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应对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遇到的“老问题”和“新问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就此纷纷建言献策。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视

在嘉兴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总站,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沙盘游戏的方式进行心理分析。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青少年成长环境不断变化,迭加新冠疫情影响,他们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

为更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深入调研发现,当前,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健全,未能形成合力。教育、卫生、民政、公安、社区等部门的协调联动不够,在政策引领、资源整合、成效监督等多方面仍有可完善空间。

许玲指出,学校普遍重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轻课外教育、素质教育,学生体育活动不够,劳动教育几乎为零,导致学生容易陷入“自我、孤独、焦虑、抑郁”的桎梏。加之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足,教师对学生心理危机识别能力较弱,危机干预的胜任力不足,难以及时发现与化解学生心理症结。此外,不少家长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目标急功近利、父母焦虑传递等导致亲子矛盾,冲突升级以至自杀性事件频发。

“社会尚未形成有效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强大助力。”许玲说,基层机构专业人员和资源匮乏,心理卫生服务水平亟需提升。特别是一些网络游戏、影视、动漫、书籍等文化产品中充满暴力、色情、负面、低俗等有害信息,误导学生出现犯罪、自伤、自杀等行为。

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丁佐宏看来,青少年课业负担重、互联网的危害、父母焦虑的传导、抑郁症诊断治疗扩大化等都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

“截止2023年6月,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青少年通过互联网会接触到不良信息,产生错误认知;网络骚扰、网络暴力等现象也催生了抑郁问题的产生。”丁佐宏分析道。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咨询行业准入门槛低,不少所谓的儿童心理咨询师专业水平并不高,“青少年抑郁症诊疗存在扩大化现象。”丁佐宏说,再加上一些商业类心理辅导机构鱼龙混杂,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可能加剧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首先是物质生活的进步与青少年精神生活的成长之间的不协调;其次是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特别互联网、移动终端、智能手机更加普及、便捷,学生置身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时间越长,现实生活的沟通交际时间越来越少。”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补充道。

家校社合力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在南宁市西乡塘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老师和学生在心理辅导活动中交流。

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构筑起更全面、牢固的防护网,需要家校社协同推进、共同发力。

许玲建议,加强政府统筹、部门协同,构建完善各级各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和机构。如在医学和教育类院校普遍开设精神医学、医学心理学或临床心理学专业,非医学类学历教育后进入社会就业则由政府部门主导、行业协会或专业组织负责执业资格证书考评认证和继续教育培训,输送具有专业背景和胜任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许玲建议,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回归教育初心、教育本质,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加强与家庭的常态化密切联系。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仅依靠学校就能完成的,许玲指出,要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建立家长咨询平台和线上学习平台,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相关信息和宣教视频,帮助家长掌握不同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亲子沟通、交往的方法和技巧等。建立家长支持网络,帮助家长创建互助小组或小型社区支持资源,充分利用多方资源高效运作。办好学校家长学校和社区家长学校,指导家长掌握正确家庭教育方法,构建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从根源减少学生行为情绪问题。

构建社会有效支持的良好生态也是家校社协同的重要一环。许玲建议整合心理卫生资源,推动社区心理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医院或相关卫生机构与学校、社区建立技术指导和双向沟通的工作方式,完善“学校—医院”快速转介绿色通道机制,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效率;建立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和社会工作者等专门心理卫生人员队伍,将心理卫生服务整合到常规医疗资源中,方便家长和儿童青少年就诊,提升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

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张志勇建议,全社会行动起来,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教育护航机制。一方面,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把是否全面贯彻落实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课程要求,作为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的“一票否决”的刚性指标。另一方面,要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限期为中小学配齐心理健康教师,为县级教研机构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全面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开齐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课程。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阵地,丁佐宏建议,要加强抗压能力教育,教会青少年对负面情绪的管理。有条件的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注重对孩子的心理素质的培训。学校不应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应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全的人格等等。

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家长存在不认可、不接纳的逃避现象。丁佐宏建议,家长应以正确的方式关心关爱青少年,让孩子感觉到温暖和支持。学会给孩子减压,让青少年的身心压力能够放缓。此外,家长要多带孩子开展户外、文艺、体育类活动,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

围绕有关青少年心理的社会公共服务建设,丁佐宏认为,一要提升商业类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准入门槛,防止鱼龙混杂,滥竽充数;二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价机制,由教育部门负责督导区域内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三要依托高校心理学智库,整合专业机构资源,开展面向心理测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以公益服务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科普进学校、进社区活动。

“谨防安眠药等相关药品的滥用。”丁佐宏强调,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不应把使用药物后改变孩子有害身心健康的行为,作为衡量药物方案效果的唯一标准;此外,严格相关法律规定,目前国家列管的精神类药品,必须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处方才能购买。对于二手交易平台、网购精神类药物等违规操作加强管制。(《中国报道》记者张利娟)

责任编辑:蔡鹏程

zh

网站声明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