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道教全真派圣地——嵩山中岳庙

  说到嵩山,人们首先会想到少林寺,因为少林武功和“十八棍僧救唐王”故事太深入人心了。但从历史长短这个角度看,嵩山上有许多寺庙的历史都要远远长于少林寺,中岳庙就是其中之一。中岳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西汉武帝时建太室阙祭祀嵩山太室山山神。山岳祭祀制度逐渐消亡后,中岳庙成为道教宫观。中岳庙依山而建,主要建筑“名山第一”坊、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大殿、寝殿、御书楼沿中轴线排列。

“名山第一”坊

  “名山第一”坊是中岳庙南起点的第一座建筑。“名山第一”坊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当时为木构,清末时损毁。1942年时在坊址处建中华门。2000年,鉴于中华门的形制与中岳庙不甚协调,将其拆除,并重建“名山第一”坊。眼前的“名山第一”坊四柱三门七楼,庑殿顶,覆黄色琉璃瓦。

遥参亭

  遥参亭起于高台,八角重檐攒尖顶,覆黄色琉璃瓦,是前来祭拜太室山山神的人祭拜开始的地方。因祭拜的中心殿堂还在远方的山上,故曰:遥参。遥参亭的亭基为原构,上层建筑为2002年重建。

天中阁

  天中阁是中岳庙的正门,过天中阁才算正式进入中岳庙。天中阁为城楼式,城台部分辟有三个拱圈式门洞,中间门洞上方嵌“中岳庙”石额。城楼部分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绿剪边琉璃瓦,顶层檐下悬“天中阁”匾额。

“配天作镇”坊

  “配天作镇”坊又称“宇庙坊”,四柱三门三楼庑殿顶,覆黄色琉璃瓦。明间书坊额“配天作镇”,两次间分书“宇庙”和“俱瞻”。在中国传统神话中,“五岳”的山神分别为金、木、水、火、土,而中岳嵩山为土神,“配天作镇”的意思就是以地(土)配天。

崇圣门(财神殿)

  崇圣门面阔五间,两层结构,单檐歇山顶,覆灰筒瓦,原为中岳庙的第二道门,现在辟为财神殿。

化三门

  化三门是中岳庙的第三道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覆灰筒瓦。“化三”一词源自道教的“一气化三清”之语。

峻极门

  峻极门是中岳庙核心院落的大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因两次间各塑有一尊高达4.5米的护法天将而俗称“将军门”。该门始建于金大定年间,明崇祯年间被毁,清乾隆年间重修。

“嵩高峻极”坊

  “嵩高峻极”坊又称迎神门,为清代遗构,四柱三门三楼,庑殿顶,覆黄色琉璃瓦,明间书坊额“嵩高峻极”。相传,汉武帝驾临嵩山祭山时,山谷中突然响起“万岁”的声音,武帝以为祥瑞,称之为“嵩呼”。这也是后来“山呼万岁”的来历。

峻极殿

  峻极殿为中岳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覆黄色琉璃瓦,殿前出陛。殿内正中神龛内供奉中岳大帝,龛外左右为镇殿将军方弼、方相。这方弼、方相就是《封神演义》中救王子殷郊、殷洪逃出朝歌的那两位。神龛上方悬乾隆御笔“嵩高峻极”匾额。峻极殿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蟠龙藻井,雕刻精美,巧夺天工。

寝殿

  寝殿面阔七间,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是中岳大帝和帝后日常起居的地方。该殿在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清乾隆元年(1736年)和2002年三次重建。

御书楼

  御书楼是中岳庙最北的建筑,原称黄箓殿,面阔十一间,高两层,单檐歇山顶,为中岳庙的藏经、存宝之所。“黄箓”指道士的道场。御书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民国年间所建,其形制与原建已经大有不同。

责任编辑: 蓬莱海市
网站声明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