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甘肃糕点“甘谷酥圈圈”

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有一种面食糕点,它有着色泽金黄、香酥脆绵、油而不腻、耐存久放的特点,是乡亲们走亲访友必带礼品之一,尤其是在中秋节更为明显,它还是饮罐罐茶时的最佳佐茶搭档,还有个非常可爱的名字—酥圈圈。酥圈圈是甘肃甘谷县的一道传统小吃。以精细白面为主料,用上等胡麻油配以各味香料,精工制作而成。其制作方法是将面粉发酵,添加碱水去酸,和以胡麻油,配上鸡蛋,椒末,姜末,桂皮,精盐等佐料,经过精揉细搓后,掐成剂子,并拉条,再揉成大小粗细均匀的环状,形如微缩的救生圈,故又名“曲连”。

甘谷酥圈圈

当然在甘谷王月亮就是酥圈圈的代名词。据传,酥圈圈是由清代大像山镇蒋家庄一姓李的厨师创制而成。后经广大传承,名声渐起。王明玖是清朝末年伏羌(今甘谷)有名的厨师,以制作南式点心和酥圈圈而出名。他制作的酥圈圈做工考究,点心甜而不腻,很适合当地的口味,因而方圆百里名声远播。他的名气被一位天水道台所闻,道台大人在某一年中秋节宴请政界名流,并请王明玖到府上治席,大家品尝他治的席后一致赞赏,这位大人非常高兴,脱口而出:“王明玖制作的点心和酥圈圈多像今晚的月亮。”从此,“王月亮”的名声传遍天水,自此也慢慢形成了字号。

甘谷酥圈圈具有色泽金黄、香酥脆绵、油而不腻、耐存久放之长处,它形状如圆环,厚3厘米左右,外圆直径12厘米左右,内圆直径8厘米左右,底色淡黄,环面呈橙红色。其制作工艺、用料十分考究,烤时掌握时间与火色,不焦不黏,熟透为止。即使在炎夏,存放月余也是光干不馊,常被人们购捎给省内外的亲朋好友。酥圈圈烤成出锅时,香气扑鼻,诱人垂涎,往往不待热气散尽,就被抢购一空。小编有幸在不久之前,尝到了“王月亮”的酥圈圈,拿着一整块圈圈不知从何处下口,只好一掰两半。放进口中,牙齿一咬便会碎成小块儿,细细品味着,香浓的口感更加凸显。

在甘谷农村,酥圈圈制作已相当普遍,一些农户制作的酥圈圈,虽制作工艺简单、粗糙,但风味别具一格。他们先用优质酵水提前发面(也叫起面),再用猪油、植物油和制油面,并上锅熟一碗清油备用。制作时,将发好的面放在案板上,揉进干面粉和适量碱面,用力反复揉压,使面柔软绵韧而不沾手,再揉入适量清油、花椒粉、姜面、食盐等,以形成饼子的层次、颜色、味觉。烤制时,将揉好的面分成若干小团,然后做成轮胎状,用刷子蘸油刷在上面,就可入屉上鏊。有些农家妇女在烤之前,面内加适量鸡蛋,风味更佳。在甘谷,有一种习惯叫做炖罐罐茶,每天早起,老人坐在火炉或者茶炉旁吃着酥圈圈喝着热茶,让人非常回味。

责任编辑:花弄
网站声明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