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夜宵的历史不太长 最早是宋朝皇帝打牌的点心

古人是否有夜生活?有。古人熬夜时是否也吃夜宵?吃。但历史没有想象得那么长。

最早,夜宵叫做消夜,后来改称为宵夜。在中国,这个习惯起源于宋代。虽然唐代方干的《冬夜泊僧舍》诗中就有:“无酒能消夜,随僧早闭门”之句,但这里所说的“消夜”不同于后来的“消夜”,纯粹是消磨夜晚时光的意思。

《全宋词》里收了两阙《永遇乐》,里面都提到了“消夜果”(“火城春近,金莲地币,消夜果边曾语”,“如今闲院,峰残蛾褪,消夜果边自语。”),这就是最早的夜宵。

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载:“除夕,内司意思局进呈消夜果子盒,盒内簇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等品”,清一色的甜食。北宋时守岁之风已颇为盛行,漫漫长夜,当然要与美食为伴。?

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清朝,据清朝李光地的《御定月令辑要》载,禁中腊月三十日后,“苑修内司各进消夜果儿,以大盒簇饤凡百余种,如蜜煎、珍果,下至花饧、箕豆,以至玉杯、宝器、珠翠、花朶、犀象、博戏之具、销金、斗叶、诸色戏弄之物无不备具,皆极小巧。又于其上作玉辂,髙至三四尺,悉以金玉等为饰,防以贴金龙凤罗罩,以奇侈求胜。”这段记载也说明了为何宫中的消夜果儿全是冷食,因为“消夜”的人并不专注于吃,而是在玩。

清朝史梦兰的《全史宫词》收了这样一首宫词:“宣德楼前月色明,御街处处听鸣钲。深宫叶子消长夜,容易虾蟆报六更。”释曰:《农田余话》载,今之“叶子戏消夜图”,相传始于宋。太祖令宫人皆习之,以消夜。这里的叶子戏,就是宋朝消夜时必不可少的一种玩意儿,类似于升官图,兼用骰子掷玩,类似如今坐茶馆里就着开心果和瓜子斗地主。

到了明朝,能干的更多。《永乐大典》残卷记载:“宽阔处踢球,放胡哮,斗鹌鹑……守岁饮酒,须要消夜。果儿每用头合底板簇诸般采果,斗叶头子萁豆市食之类,亦有中样合装者,名为消夜果儿。”

《永乐大典》所写的守岁情状,而是各行各业,无所不包。而要追溯熬夜吃东西以“消夜”,是何时从宫中流传出来的,就不得不提南宋时的《西湖老人繁盛录》,其中有这样一段:“御街应市,两岸术士有三百余人设肆,年夜抱灯,及有多般,或为屏风,或做画,或作故事人物,或作傀儡神鬼,驱邪鼎佛。……亦有中样合装者,名为消夜果儿,乃京城乡风如此。”可见南宋时,在杭州城里,夜宵已经普及。

有没有热食呢?当然有,动或饮酒时,配冷食;静坐不动,当然要吃点热的暖暖心。一晚,宋仁宗赵祯加班到深夜,饿了,想吃羊肉汤。后来想想不妥,忍住了。第二天,皇后知道,说:“陛下操劳,想吃羊肉汤,吩咐御厨就好,怎能忍饥?”赵祯说:“我吃羊肉汤不要紧,怕厨房会因此夜夜宰羊。此风一开,不仅徒伤生灵,也太过奢侈。”

但要论吃得讲究,还是广东人。《清稗类钞》写道:“广州酒楼之肴,有所谓消夜者,宜于小酌,一碗二碟。碗为汤,碟为一冷荤,一热荤。冷者为香肠、叉烧、白鸡、烧鸭之类,热者为虾仁炒蛋、炒蚘鱼、炒牛肉、煎曹白鱼之类。”看菜名就食指大动。

责任编辑:
网站声明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