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奉化雪窦山,为何位列“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秘密在这儿

一座山,因一座千年古刹而名震千古;一座山,因高僧辈出而千古流传;一座山,因一尊大佛而道场重兴。

这座山就是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的浙江奉化雪窦山。

历史上众多名人寄情雪窦,留下千年风雅

雪窦山位于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西北,为四明山支脉的最高峰,海拔1081米,有“四明第一山”之誉。山上有乳峰,乳峰有窦,水从窦出,色白如乳,故泉名乳泉,窦称雪窦,山名亦因此得名。

雪窦山绵亘数十里,周有群峰环拱,中有盆地百顷。山岭蜿蜒,古木参天,石笋林立,碧树清泉,幽谷飞瀑,峰岩洞石,巧夺天工。晋代被著名文人孙绰誉为“海上蓬莱,陆上天台”,宋代名士陈著说它“秀甲四明”。

雪窦山不仅山水灵秀、人文荟萃,而且自古高僧辈出,禅风远播。在唐代,方干、孟郊、皮日休、陆龟蒙等诗人,因寻访王羲之、孙绰的晋人遗踪,登临雪窦,留下百余诗篇,将雪窦推上浙东唐诗高地。入两宋,林逋、曾巩、米芾、王安石、楼钥等文学大家和诗人,以及智觉延寿、明觉重显、足庵智鉴、石奇禅师等雪窦本山诗僧在雪窦的传世诗作,为雪窦铸添了不朽的人文精神。元明清至民国,高启、王阳明、李濂、屠隆、黄宗羲、全祖望、袁枚、王尔禄、八指头陀、太虚大师、钱钟书等,也寄情雪窦,以诗文歌吟,华章灿然,为雪窦平添了千百年风雅。

位于雪窦山的千年古刹雪窦寺,创于晋、兴于唐、盛于宋,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南宋时,雪窦寺被敕封为“五山十刹”之一,明代列入“天下禅宗十刹五院”之一,民国跻身“五大佛教名山”之一。

列入五大名山的历史渊源

明清时期,中国民间逐渐达成佛教“四大名山”的共识。民国时期,太虚大师担任雪窦寺方丈,于1933年在雪窦山开讲时,首次倡议增加奉化雪窦山为五大名山、弥勒道场。

1934年版的《佛学大辞典》,在四大名山条目下加注:“近有主张四大名山外,加奉化雪窦弥勒道场为五大名山。”太虚大师之说,首次得到确认,从此,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说开始流传。

1987年10月,赵朴初莅临尚在重修中的雪窦寺。他十分赞同太虚大师的倡议,表示“雪窦山可以称为佛教五大名山、弥勒道场”,同时建议“雪窦寺乃弥勒应化之地,佛殿建筑应有别于其他寺院,可独建弥勒殿,以彰显弥勒道场和雪窦名山”。

雪窦山与弥勒是怎样结缘的

唐末五代时,浙江奉化出了个怪和尚。这和尚出语无定,常以锡杖荷着布袋,右手提罗汉珠游化四方,见到人便向人乞讨,得来的东西全藏于布袋之内,因此,人们叫他“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而且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善、乐观包容,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这个法名契此的和尚,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爱游化雪窦,雪窦由此被尊为弥勒圣地。

据宋代禅宗灯录《五灯会元》记载,布袋和尚圆寂前,端坐在一块磐石上,说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这偈语暗示世人,其实,弥勒就在你身边,只不过你意识不到而已。

偈语一传开,人们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便是弥勒佛的化身。当时,有位石匠把布袋和尚的形象刻在石头上,那灿烂的笑容,实在太生动了。大肚弥勒的笑容和随意,展示出包容、和善、幽默的特质。渐渐地,大肚弥勒取代了传统弥勒的造像,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真正的弥勒形象。因此,有人说,如果不是大肚弥勒的独特形象,那么,弥勒也许不会如此深入人心。

雪窦寺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

雪窦寺五毁五建,几经变迁,历经沧桑。1985年重建的雪窦寺迎来新时代的曙光。2005年9月,国家宗教事务管理局批准建造露天弥勒大佛。2008年11月,大佛落成开光,这尊全球最大的露天坐姿弥勒铜佛像高56.74米,雪窦寺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

雪窦山与其他四大名山之间的互动也十分频繁。2008年11月,普陀山、雪窦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中国五大佛教名山风景区管委会签订旅游合作协议。2012中国奉化弥勒文化节策划“迎请慧灯·点亮心灯”五大名山祈福心灵之旅———“五灯会元”主题活动,得到了各大名山的热烈响应。此外,五大名山系列丛书雪窦卷《世界因你而欢喜》也公开发行。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大肚弥勒。在普通人心里,大肚弥勒早已超越了佛教的范畴,人们把他视为宽容、和善、智慧、快乐的象征。

近年来,宁波奉化在持续打造“雪窦山——中国佛教五大名山”的征程上,挖掘、深化与推广弥勒文化,使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担起浸润人心、道德淳化的社会责任。

责任编辑:
网站声明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