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喜提国家一级博物馆 成博凭什么?

丰富的周末社教活动 记者 张青青 摄

成都历史文化陈列·民俗篇展览 图片由成博提供

  21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结果,核定74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有两家博物馆入选,分别为成都博物馆、四川省建川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新开放的成都博物馆,此番直接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为什么是成博?它的超高人气是如何炼成的?记者梳理发现,自新馆开馆以来,成博不仅有石犀等展现成都深厚历史文化的镇馆之宝,还是中国最大的皮影博物馆。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成博又海纳百川,推出了不同主题、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大小临展共40余个,涵盖历史文化、东西方艺术、自然科普、民风民俗等不同的领域。以多元化的展览为核心,辅以多样化、分众化的释展手法,成博逐渐成为成都新的文化地标。

 传统

  “花重锦官城”

  展现成都历史文化之韵

  临仇英《千秋绝艳图》、临韩滉《五牛图》、临李公麟《五马图》……2016年,一场名为《倥偬的乡愁·张大千》的特展为成都博物馆新馆揭幕,这场展览将50万余名观众带进了博物馆,此后,成都博物馆的特展无一不伴随着熙攘的人流与称赞。

  4年来,成都博物馆为观众挥毫描摹出一幅积厚流光的瑰丽画卷。2019年,成都博物馆申报的“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从80个参评展览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十六届(2018)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作为成都博物馆的常设展,《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攫取4500年城市文明发展史中不可被磨灭的闪亮片段,将它们串联成一段恢宏隽永的城市史诗,把来往如织的游人带进富庶的天府之国、迤逦的芙蓉花都、繁华的西南都会……展览以时间为主线,以大专题构建展览框架,结合叙事主题,综合成都及周边近40年考古发现、集历史研究大成的《成都通史》等最新成果,凸显成都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包容

  临展特展轮番上演

  吸引市民观展

  位于天府广场一隅的成都博物馆新馆,无论是优越的地理位置,1.4万平方米的总展陈面积,还是轮番上演的临展、特展,都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目前,已有超1000万人次走进成博“打卡”,用精彩的看展照片刷屏朋友圈。

  《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影舞万象·偶戏大千——中国皮影木偶展》等常设展,张大千特展、故宫乾隆特展、法国现当代艺术展等临展,都吸引市民扶老携幼排队看展。特别是仅“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就圈粉108万,既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也让成都市民的看展热情空前高涨。“观众对展览的热情的确超乎我们想象。”成博宣传推广部主任肖飞舸说,“观众很可爱,尤其是年轻观众,他们对博物馆的理解和包容度更高。”

  2016年末的“丝路之魂”大展和2017年的“锦行天下”展览开幕式上集传统文化和国际时尚为一体的服饰秀盛大华美,给现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至今为大家津津乐道;2018年的“好雨时节”展览,首次尝试打造“一场众筹的展览”,从开展前三个月就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老物件、老照片,邀请观众参与展览共建。展览期间,“快闪迪斯科”舞蹈和现场9个不同内容的多媒体设置,用鲜活的形式不断唤起公众的共同记忆,让这场展览成为成博开馆以来留言人数最多的临展。

  创新

  多项措施

  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

  新时代的文博创新,机遇和挑战共生。“博物馆+旅游”“博物馆+社会力量”等发展新路,叠加“文旅融合”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发展机遇,不断刺激成都博物馆提升展览展示和公共服务能力。

  成都博物馆近年来有多个创新:重要展览均制作了360°全景VR,便于不能到场的观众观看,也可以在展览结束后进行回顾;成博是全国第一个采用直播讲座的博物馆,“丝路之魂”特展期间的22场讲座共获得了超过2000万的在线观看量;活泼有趣的系列动画、在线小游戏、H5、表情包、动图等则充分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和使用习惯,受到他们的喜爱。目前,针对网络视听用户的急速增加,成博还将开发系列音频、视频用于网络传播。

  如何让青少年理解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今年,成博通过推出“周末儿童博物馆”,切实履行社会教育职能,引导青少年儿童深入理解人文与科学,激发起下一代探索本土历史的热情,传承和发扬天府文化,唤起孩子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和认同。“周末儿童博物馆”的设立,也是成博积极促进成都市周末夜间经济、提升周末延时服务质量的创新举措。(记者 段祯)

责任编辑:
网站声明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