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天台山:山间的云雾,佛宗道源穿越千年而来

  神奇的天台山,已经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一座山,成为山水与文化紧密相连的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一座内涵丰富的文化圣山。

  “雄雄镇世界,天台名独超”。从唐代隐逸诗人寒山子的诗句中,可以感受到天台山的非同寻常。那缭绕于山间的云雾,似乎充满仙气,让人想象仙人的身影与足迹;那穿越千年的佛寺道宫,隐藏着多少超脱凡尘的思绪;那神采飞扬的云锦杜鹃,见证了天台山千百年来高僧高道大儒的相继登场、书圣诗仙的先后到来。

  晋代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有“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等句,对天台山极尽赞美之词。清代学者潘耒认为,“台山能有诸山之美,诸山不能尽台山之奇”,突出的是天台山自然景观的神奇。天台山自古至今声名远扬,不仅因其拥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还因其具有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

  人间有路入仙家

  神奇的天台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比如关于天台山的来历。有一个传说,说的是东海龙王的9个儿子为了让渔民们避风躲雨,各自从身上拔下8片龙鳞,用八九七十二片龙鳞做成一朵巨大的莲花,后来这朵莲花变成了有72座山峰的天台山。

  另外还有东周时周灵王的太子在天台山骑鹤升天、五百罗汉居于天台山、八仙游览天台山等大量传说。

  周灵王的太子名晋,因封地在乔又身为王子就被称为王子乔。这位王子喜欢吹笙,天性善良,因为规劝骄奢淫逸的周灵王要爱护百姓,反而被冷落。后来,王子乔在嵩山偶遇天台高道浮邱公,随之到天台桐柏山修炼,直至吹着笙骑着仙鹤冉冉升上天庭。这位从中原远道而来的王子,接通了天台山与仙界的一条“通道”,天台山的桐柏宫与国清寺,都供奉王子乔的塑像。

  天台山是五百罗汉道场的说法,源于高僧昙猷走过石梁桥后看到五百位神僧的传说。后来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也曾写道:“佛言震旦天台山石桥方广圣寺,五百大罗汉居焉。”五代、两宋时期,五百罗汉的信仰特别兴盛,在天台山五百罗汉信仰的推动下,各地纷纷兴建罗汉殿、罗汉堂、罗汉阁、罗汉洞以及罗汉院等,作为供奉五百罗汉的场所。一些寺院的楹联上,就有“五百罗汉天台来”的词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天台五百尊,方寸皆明月”的诗句。

  特别值得一提的一个传说,是南朝刘义庆在《幽明录》中记载的刘晨、阮肇天台桃源遇仙的故事:汉朝时,刘晨和阮肇两位青年一起到天台山采药时迷了路,靠吃山上的桃子充饥。后来他们遇到了两位容貌姣美的姑娘,结为夫妻,相敬如宾。半年后,刘、阮两人因为思念家中父母,告别两位姑娘回到家乡,却发现人间已历经7世。桃源遇仙与牛郎织女、天仙配、白蛇传一道被列为我国古代四大人神相恋传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刘阮入天台”“二士入桃源”等句,直接引用了桃源遇仙的传说。

  历代以桃源遇仙传说为题材的诗词、小说、戏曲、绘画、雕塑作品,不可胜数。刘郎、阮郎、刘阮等词语已成为诗文中的典故,天台山被视作人间仙境。宋代时天台县令郑至道还根据这个传说,找到石洞、种植桃花,形成了“桃源春晓”一景。

  天台山的诸多传说,可在实景实物中找到连接点,无形的故事与有形的实体相互映衬,蕴含着劝善向美的人文精神,给天台山增添了神韵和魅力。

  天台宗派耀东方

  神奇的天台山,是一座佛教圣山。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天台山连四大佛教名山都不是,能称之为佛教圣山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大家公认的佛教圣地,在印度。因为佛教诞生在印度,其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天台山在佛教发展史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天台山,有“东土释迦”之誉的智者大师,创立了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天台山也因此而被称为“东土灵鹫山”。智者大师,别名智顗(yi),他转变了当时北方偏重禅法、南方偏重义理的学风,把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教义融会贯通,把佛家以解脱为本的出世思想与儒家以人为本的入世思想、道家以自然为本的隐世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天台宗的理论体系、思辨水平和组织规模,在中国佛教史上首屈一指,影响深远。

  智者大师又称“天台大师”,他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思想与学说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崇高地位,为天台山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彩。日本著名宗教活动家和思想家池田大作曾在《我的天台观》一书中指出:释迦牟尼是“首先提出佛教根本原理的圣人”,智者大师则是“把这种佛教的根本原理形成一种哲学体系、理论体系的圣人”。智者大师论著中所提出的辩证法思想,与晚于他1200多年出生的黑格尔所论述的辩证法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佛教角度说,智者大师是佛学大师,而从哲学角度说,他又是哲学大师,他因此而被外国哲学研究者称为“东方的黑格尔”。国清寺将道教人物王子乔奉为护法伽蓝。他一身道士装束,端坐在吸纳了儒教精华的佛教寺院中,承担着护法重任,体现了天台儒释道三教相融的和谐景象。

  天台宗宗风远播,影响深远。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天台宗传到日本,到13世纪再分出日莲宗,20世纪又分出了几个新兴的教派。日本天台宗、日莲宗以及相关宗派,至今依然信徒众多。天台宗也传到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影响很大。源于天台宗的佛教宗派,都奉国清寺为“祖庭”。

  “台山一万重,帝割为佛国,刹院如星罗,国清最雄特”。国清寺“与生俱来”就具有“皇家血统”,因为在寺院创建之初,智者大师在天台山麓选定了一片草木葱茏的土地,规划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蓝图。在他去世之前,他写信给当时的太子、后来的隋炀帝杨广,要求他支持建成寺院,在信中他说“寺若成,国即清”,国清寺的名字由此而来。

  国清寺几经兴废,现在的主体建筑是清代雍正与乾隆年间建成的,寺院中还矗立着乾隆皇帝所写碑记。20世纪60年代,国清寺佛像与法器遭遇毁坏。后来国家拨巨资、赠国宝,全面整修国清寺,古老的寺院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就天台山的寺院而言,现在不仅国清寺引人瞩目,高明寺、塔头寺、护国寺、螺溪传教院、宝华寺、华顶寺、万年寺等寺院,都各有特色,为天台山增色。

  天台山高僧辈出。不少在佛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高僧,在天台山留下了深深足迹。除了智者大师以外,还有东晋时跨越千山万水从敦煌来到天台山的高僧昙猷,唐代时佛教天台宗的重要传承人章安大师、佛教天台宗中兴之祖湛然大师、曾到国清寺学习算法的天文学家同时又是密宗高僧的一行大师,唐末五代时期的禅宗高僧德韶大师、净土宗高僧永明延寿大师,南宋时的禅宗高僧济公,明代时中兴佛教天台宗的传灯大师等,难以一一列举。其中济公出生在天台永宁村,天台国清寺、高明寺都奉有济公像,天台赤城山建有济公院,县城建有济公故居,天台山是名副其实的济公故里。

  上界仙宫此地开

  神奇的天台山,是一座道教圣山。早在先秦时天台山就列入“仙籍”,被视为清幽之地、神仙之乡;东晋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将天台山比作蓬莱,称其为“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西汉时茅盈、茅顾、茅衷三兄弟来天台山修道,东汉末年高道葛玄到天台山修道炼丹。到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在遍游天下名山之后,隐居天台桐柏山40多年,撰写了《坐忘论》《天隐子》等十余部著作,开创了道教天台仙派,道徒云集,名声远扬。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代皇帝先后4次请他到皇宫中,向他请教养生之法……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天台山曾建有道教宫、观、庵、院30多处,主要分布在桐柏山及城关附近。玉京洞、金庭洞、灵墟山、司马悔山、天姥山等5处被列为洞天福地,这在天下名山中可谓绝无仅有。

  到宋代,历尽人生坎坷之后,高道张伯端在天台山桐柏宫修炼多年,创立了道教南宗。张伯端认为儒、释、道同源,倡导“三教一理”,主张以修炼金丹为主,创立了道教南宗的一整套理论,著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等多部著作。张伯端主张释道双融、性命双修,既重视形体的外炼,也注重心神的内修,从形神两个方面维护自身健康,追求道家气功养生的最高境界。张伯端被称为“丹经之祖”,桐柏宫则成为道教南宗祖庭。

  桐柏宫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其前身桐柏观,是三国时期孙权特地为高道葛玄修建的一处道观。唐代时,唐睿宗为司马承祯原址复建桐柏观。张伯端创立了道教南宗后,得到白玉蟾等几代高道的传承弘扬,桐柏宫也展现空前魅力。宫外9峰36宫72道院,如众星拱月衬托出桐柏宫的特殊地位。后来桐柏宫在朝代更替中衰落,到了清代,雍正皇帝下旨重修桐柏宫,赐额“桐柏崇道观”并御笔亲书《崇道观碑文》。当时主持重修工程的浙江粮道朱论翰,为桐柏宫撰写了门联“东浙无双地,南宗第一家”,写出了桐柏宫作为道教南宗祖庭的重要地位。20世纪50年代桐柏宫迁至鸣鹤观,21世纪初,桐柏宫易地新建。如今,气势恢宏的新桐柏宫已经建成。

  飞腾直欲天台去

  神奇的天台山,是一座古往今来无数人心怀向往、流连忘返的心灵圣山。

  天台山主峰华顶山恰好像一尊古佛居于花心的位置,从山顶眺望,可东望沧海,下瞰诸山,四围的山峰如同莲花层层围裹。赤城山霞光山色浑然一体,“赤城栖霞”如诗如画。桐柏山、寒石山、九遮山等各有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天台山的瀑布,尽现水的奇趣。“两龙争壑那知夜,一石横空不渡人”。雄奇的石梁飞瀑,古人有诗赞之曰“冰雪三千丈,风雷十二时”,被誉为“天下独绝”“天下第一奇观”。天台山大瀑布高达300多米,最大宽度90米,九折而下,水势奔涌,浩浩荡荡,如百万百万雄师而降,十分壮观。

  天台山多奇花异木。华顶云锦杜鹃是1600多种杜鹃花中最古、最高的“杜鹃之王”。国清寺内的隋代古梅,是国清寺第一任住持章安大师亲手种下的,距今已1400多年,依然迎春盛放,香气盈溢。华顶山归云洞口几株被称为“茶祖”的古老茶树,由高道葛玄在三国时吴赤乌年间种植,历经1700多年仍然一派生机。天台山上还生长着铁皮石斛、天台乌药、黄精等数百种珍奇的中药材,名闻遐迩。

  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天台山,其数量众多的奇山妙水、奇花异木、奇岩怪石,各有奇趣、各显奥妙,不仅有奇特的形象,还与优美的传说相连,使之更具一层神秘而又迷人的奇幻色彩。

  历史上,不少历史文化名人都与天台山结下不解之缘。三国时官至太常的高察隐居天台山筑室读书;东晋及南北朝时期,一代文豪孙绰挥笔写下“掷地有声”的《游天台山赋》,一个成语由此诞生;书圣王羲之曾经在天台山学习书法,抄写道教经典《黄庭经》,得白云先生书诀;大学问家顾欢来到天台山开馆授徒,著书论道,成为天台乃至整个台州最早的文教启蒙者;昭明太子隐居天台山学文习武,并把《游天台山赋》编入其传世之作《文选》。

  到了唐代,更有数百位诗人曾游历栖居天台山。李白发出“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之心声;孟浩然吐露“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之心曲;白居易赞叹“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刘禹锡暗思“欲向仙峰炼九丹,独瞻华顶礼仙坛”他们心灵深处的憧憬方向,都指向了天台山。

  山水诗词紧相连,唐诗风雅颂天台。李白、孟浩然、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一大批杰出诗人,都曾沿着“浙东唐诗之路”一路吟咏走向天台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从杭州通往天台山的独特的旅游风景线,由唐代众多诗人的足迹与沿途景观串联而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天台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是当时诗人们以朝圣般的心态跋山涉水执着寻访的目的地。在这里,他们同山水交流、与哲人对话,汲取人生的智慧,得到心灵的慰藉。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天台山不仅是佛教圣山、道教圣山,更是心灵圣山。

  天台山许多景点与历史文化名人关联。单是天台山主峰华顶山上,就有拜经台、黄经洞和太白读书堂等景点,智者大师、王羲之、李白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让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茶圣”陆羽来到天台紫凝山,走过弯弯山道发现“天下第十七泉”,让天台山的茶叶和泉水形成完美组合。“游圣”徐霞客曾三游天台山,在其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中,《游天台山日记》排在首篇。5月19日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日”,就是缘于徐霞客在这一天开始游览天台山。

  儒释道交融之山

  自古至今,人们对天台山的向往与喜爱,并非偶然。因为神奇的天台山,是一座包容各家学说、蕴含和合精神的和合文化圣山。

  天台不仅是佛教圣山、道教圣山,儒学渊源也十分深厚。北宋时天台县令郑至道首次提出士、农、工、商“四民皆本”理念,南宋时朱熹两度主管桐柏宫,在天台山讲学传道,天台山文化中坚守道义而不计功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影响很大的“台州式硬气”,是理学思想在天台山的折射。叶适等强调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事功学派,也一度在天台山传播他们的学说。宋明期间儒学在天台山的兴盛,堪称天台山文化发展史上继隋唐佛学和宋代道学之后的又一个文化高峰。

  放眼中国,佛教圣山不少,堪称道教圣山或者儒学名山的也为数不少,但同一座山既是佛教圣山又是道教圣山并且儒学渊源深厚的着实不多。天台山,就是这样一座世所罕见的儒释道三家交融之山。

  和合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寒山、拾得,长期生活在天台山。“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寒山子留下了300多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白话诗,一千多年来在社会各阶层广为流传,并且传向日本、美国和欧洲。唐代时寒山与拾得亲密交往和谐相处的故事,还被后人所神化,被称为“和合神”“和合二仙”,到清代甚至被雍正皇帝封为“和合二圣”。寒山、拾得还成为民间结婚时的喜神,他们一个手拿荷花,一个手捧盒子,象征“夫妻和合”。以寒山、拾得为原型的和合形象,逐渐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和合文化在天台山的兴起,表现为由单纯文字阐述的和合思想转化到具体的人物偶像,表现在儒释道三家在天台山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智者大师创立的佛教天台宗,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和合思想,北大楼宇烈教授曾指出,佛教天台宗的核心是和合。道教南宗释道双融、性命双修的思想,本质上是告知人们如何做到身心和合、如何与大自然保持和合状态。中华文化中儒家的“天人合一”“中和”,道家的“道法自然”“天和”,佛家的“众缘和合”“圆融”等观念,在天台山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得到了有机融合。从儒释道三家沃土中生长起来的以人地和合、人际和合、身心和合为核心的和合思想之花,在当今社会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自身的身心关系方面,更是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佛窟仙源有天台,今古嘉名遍九垓”。神奇的天台山,已经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一座山,成为山水与文化紧密相连的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一座内涵丰富的文化圣山。在这座文化圣山的木石花草间,在古寺新宫的悠长钟声里,在传说与诗句的迷人神韵中,蕴含着修身处世的智慧密码,等待着人们去慢慢体味与破译……

责任编辑:
网站声明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