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回乡偶书】台湾同胞十天找到安徽的姑姑

  就在上个月初,头条寻人仅花一个礼拜时间,就帮助来自台北的张钦城,找到了失联多年的大陆舅舅。

  惊喜和感动的同时,张钦城也暗自思忖:在两岸开放前病逝、再也没能回乡的父亲,在中国大陆是否还有亲属呢?

  父亲的姐姐

  对于父亲的印象,张钦城最心疼、最忘不了的是他在病榻上的样子。那时,已经病入膏肓的父亲,整晚发出撕心裂肺的咳声,咳出鲜红的血水,牵动着一家人的心。

  张钦城知道,父亲张俊这个名字,是他来台湾后才改的。父亲的原名叫张德科,是安徽省天长县人,1949年跟随兵工学校来台。在老丈人的牵线下,张俊在台湾认识了妻子陶杏村。陶杏村是江苏仪征人,夫妻俩都是自幼丧母,不同的是,老丈人当时是国民党制造炮弹的专家,跟随主管单位早先来到台湾,妻子随后再从大陆来台湾投靠他。

  妻子有一个亲弟弟留在大陆,张俊也有一个亲姐姐留在安徽老家。张俊的姐姐名叫张德华,姐夫原本打算和张俊一块儿去台湾“闯一闯”,但张俊不忍姐姐一人留在家乡,因而劝阻了姐夫。

  张德华的女儿和外孙女都知道,家中有一个舅舅(公)去了台湾。

张俊(张德科)

  母亲的弟弟

  在台湾,张俊和妻子育有一儿两女。他在军方单位做文职工作,负责日常采购,平时工作繁忙,经常熬夜,得不到充足的睡眠。早期外省来台军眷所居住的“眷村”,卫生环境不够理想,医疗设施也比较落后。

  1971年,张俊积劳成疾,出现胃出血、肝硬化等状况,最终英年早逝,年仅45岁。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远在海峡另一头的姐姐张德华,也在她57岁的时候,离开了人世。张俊离世后,妻子陶杏村坚持不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三个孩子。

  1987年海峡两岸恢复交流,并正式开放探亲。陶杏村写信联系上了江苏老家的亲弟弟陶慎平,还为他办妥了复杂的来台手续,接其到台北团聚和小住。尽管中途两岸陶家人再度失联,但张钦城还是于今年8月初,再度寻回了母亲江苏的娘家人。(故事详见:寻亲的幸运儿:她远离故乡,却常伴父亲身边,还接弟弟来台湾团聚)

1990年,陶杏村邀请大陆弟弟来台探亲

  碰碰运气

  惊喜和感动之余,张钦城联想到父亲独自离乡背井,最终客死异乡,返乡梦碎。她想为父亲寻找安徽老家的亲人,但对老家的情况几乎不了解,只知道有一位姑姑,也不知道姓名。今年1月,母亲陶杏村在台湾离世,第二代寻亲的路也更加艰难了。

  思前想后,张钦城还是将父亲生前登记的,包含籍贯(只精确到县)及双亲姓名,发给了头条寻人两岸寻亲公益,希望再借助大陆互联网科技的力量,“碰碰运气”。

  8月9日,头条寻人发布了一篇题为《父亲因病早逝于台湾,女儿代寻安徽滁州亲人》的寻亲文章,并运用互联网地理推送技术,将文章推送到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向当地网友征询线索。

  十天后,头条寻人的邮箱里,收到了一位钱姓网友的认亲邮件——寻亲有眉目了。

张俊(张德科)

  家族旧事

  来自天长的钱小姐是张德华的外孙女,她第一次看到老兵张俊的照片时,就惊呆了,“眼睛长得和我外婆几乎一模一样”,她对比其他信息,也完全契合,“外婆临终前都还在惦念她远在台湾的弟弟。”由于姐弟俩离世时间较早,没有留下可以比对的照片、信件。头条寻人将钱小姐所介绍的张德华生平、家庭情况全部转达给了台湾的张钦城。

  其中,钱小姐补充了老兵张俊的父母曾在南京大户人家做事,以及老兵在安徽老家曾有一门无疾而终的亲事等细节,这些情况立马让张钦城确定了对方是亲人,“大陆亲人说的这些事情,爸爸以前都有和我们说,但我们此前从未公开过!”

亲属关系核实无误后,头条寻人协助两岸亲人建立了联系。

  张钦城激动地说:“从来没有想到,还能有机会找到爸爸那边的亲人,我们家总算圆满了!”

  钱小姐也很欣慰:“能和台湾亲人相认,也实现了外婆的遗愿!”

两岸亲人相认

责任编辑:
网站声明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