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吴青霞|蜚声海上的“鲤鱼吴”

“才慧天生信有之,闺中下笔虎头痴。常州星象苍凉甚,数列青霞女画师。”这是有江南三大儒之一的钱振鳇对于中国历史上一位女画家的赞誉。吴青霞在绘画上可称多面手,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无所不涉,对于一位女画家来说可谓难能可贵了。

image.png

难怪刘海粟称她是“全能的女画家,古代少有,近代也不多,她的画,真正具有中国画传统”,并夸赞“常州出了一位女将军”。

image.png

吴青霞:(1910-2008)学名吴德舒,号龙城女史,别署篆香阁主。江苏常州人。1934年与李秋君、周练霞、陆小曼等组成中国女子书画会。1956年受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意大利欧洲学院院士,杭州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吴青霞是江南收藏家、鉴赏家吴仲熙先生之女。她自幼跟随父新临摹宋、元、明、清各派各家工笔画,并深得其精髓,能工能写。在她的创作中,山水、花鸟、人物,各类题材都有涉及,是一位全能型的画家,绘画生涯长达80多年,创造了中国女画家画龄最长的纪录。以“鲤鱼吴”蜚声海内外。

image.png

吴青霞1910年2月出生在常州古运河畔麻巷一户书香世家。她的祖父吴亮采经营农庄,父亲吴仲熙心向书画,不喜贸迁。他熟谙画理,成为江南著名的收藏家、鉴赏家兼擅国画。当时麻巷里有家裱画店,幼小的她不是去看主人裱画的过程,而是喜欢观看那一幅幅绘画作品。

image.png

父亲见她对绘画如此痴迷,便试着让她学习国画,临摹一些简单的工笔画,没几年就能自己创作小幅作品了。吴青霞六岁就读于武进女子师范附属小学,随后升入师范中学,在这期间父亲惊喜地发现了她的天赋,常督促她学习书法绘画,指导她国画六法:气运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 

image.png

20世纪20年代,在常州公园内曾举办过一次书画义卖赈灾的画展。在琳琅满目的作品中,有两幅设色妍丽、活色生香的花鸟和仕女扇画引起了人们的注目,而作者就是刚满12岁的小姑娘——吴青霞。吴青霞的作品首次亮相即崭露头角,在当时得到了观者的广泛好评,人们纷纷称赞其为“女神童”。

而父亲则对她说:“如今社会时尚,均以能画附庸风雅,但绝不会有突出之大家。你学画必须心入其中,切不可有半点虚假,敷衍其事……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你要师古人,也要师造化。”这番话深深地扎根在年幼的吴青霞心中,循以为诫。

image.png

1926年,年仅16岁的吴青霞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日第四届联合画展”。作为当时参展年龄最小的作者,其作品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得到佳评。

1928年初秋的一天,上海画界许多名人——贺天健、张聿光、方介堪、熊松泉、马企周、张善孖、张大千等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办雅集,大家合作《九秋图》。张善孖看见年轻的吴青霞站在一边没动笔,便对她说:“小姐也来画吧。”

其实,吴青霞望着众位画家在挥毫时,就想好画什么了,听见张善孖在招呼她,便毫不怯场地提笔挥毫。不久,一枝婀娜多姿的菊花慢慢绽放,在座的各位名家高手纷纷叫绝,张善孖更是点头称是。吴青霞由写一枝菊花而声名鹊起,此后她经常与郑午昌、张善孖、张大千、冯超然、吴湖帆等名流切磋技艺。

image.png

古今画鱼者众多,但吴青霞画的鲤鱼在书画界享有特别高的声誉,有“江南鲤鱼王”之称。说起画鲤鱼的事,吴青霞还得感谢父亲。一次,吴仲熙购得日本人画的游鱼两帧,惟妙惟肖,吴青霞对此特别感兴趣。但她认为鱼的灵性在尾部,此两帧日本人所绘游鱼尚感不足。

image.png

吴青霞对父亲说要画鲤鱼,精通画业的父亲对女儿的爱好和追求非常支持,便在家中备着大缸,蓄鱼其中,让女儿每日观其浅翔上下,领略濠上庄惠之趣,此为师法自然的最好途径。

吴青霞看过绢本上的鱼和日本画家的鲤鱼,但并未照搬。她觉得宋、元人画的鱼仅具形状而缺乏气韵,比较呆板,而日本人画的鱼尾巴太小,游动无力。

她还多次专程赴杭州西湖边的花港观鱼写生,又到上海中山公园请教养鱼专家谈鲤鱼的生活习性,真正把鱼当作自己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写生研习,吴青霞对鲤鱼的体态结构、生活习性了然于心。

image.png

进而专门揣摩表现鱼儿灵性的笔法,粗粗勾勒鱼身的轮廓,求其墨的鲜活,然后以工笔细细布鳞点睛,使其出神入化。最后泼墨敷彩,烘托气氛,使整个画面具有“赤鲤腾出如有神”的奇效。在宋、元和日本人画鱼的基础上,吴青霞创出一套自己的画鱼技法,成为“一绝”。

20世纪70年代在上海举行的一次画展上展出的《九鲤图》是吴青霞的中年力作。日本收藏家铃木先生在展览会上见到《九鲤图》时,翘起大拇指连连称道:“精品,精品!”他一连三天到展览会看这幅作品,之后找到展览会负责人,多次表示愿意重金收购这幅佳作,但均被吴青霞婉言谢绝。

image.png

在展馆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日本朋友与吴青霞见面。铃木称赞《九鲤图》可称世界名画,表示还可加价,只要吴青霞开个价。吴青霞爽朗地笑着说:“这幅画我准备献给祖国,再多的钱也不卖。请原谅。”吴青霞淡薄名利,谦和有度,崇尚节俭,对祖国和家乡怀着殷殷之情。

回忆一生作画的经历,吴青霞表示自幼黎明即起,如画芦雁重在撇芦苇,用毛边纸撇芦苇,五六年才能达到挺劲飘举、临风作笑之姿。如画人物重在勾线条,也勾了三年。不花一番临摹的苦功是达不到有骨有肉、潇洒飘逸之感的。

image.png

“深入生活是主要的艺术源泉,我擅长画鲤鱼,幼年养鲤鱼一缸,阳光直射鱼身,金光闪闪。整日静察鱼在水中之乐,对鱼的千姿百态一一写生,自创了一套画鲤工序,把鱼画活。”吴青霞对“师法自然”的创作理念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她认为中国画要师古人,更要师从造化。

中国画讲究传统,但并不是走信仰“传统”,脱离大自然或僵化的学习传统都不是正确的创新态度,因此她把直接面对所画对象,零距离地感受自然的清新,作为经常的功课。

image.png

吴青霞画的芦雁属于其享誉之作。她幼年即临摹清代边寿民画作,芦苇刚劲婀娜,平沙雁群千姿百态,秋水芦草相缀成趣。吴青霞刚开始学习画雁时,父亲说:“画雁,稍下一点功夫,一二年就可观了。而撇芦可大难,得有七八年的苦练,才能达到出笔劲利,飘举有力。”她将这些牢记在心,锲而不舍,才达到火候。

image.png

她一生孜孜于绘画耕耘,在艺术道路上前行不止。进入21世纪后年事已不执画笔,但她仍以身作则,用其他的方式坚持发挥着光和热。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她得知消息后心情悲痛。次日即嘱咐家人向其所在单位——上海中国画院提出,愿意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请画院代为转交灾区。但谁也没想到,这是她最后的义举。

责任编辑:君和

zh

网站声明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