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台湾服装设计师段湘麟的创业故事:与你共舞厦岛之恋

图源福州日报

“汉服又有‘华服’‘衣冠’之称,是中国‘礼仪之邦’的象征服饰。近年来,汉服文化开始‘破圈式’传播,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日常装扮,更成为新一代青年文化自信的具体表达。”对于传统中国服饰发展,来自台湾的服装设计师段湘麟侃侃而谈。

毕业于台湾复兴美术工艺学校的段湘麟拥有多重身份,他既是一名服装设计师,也是文创推广者,还是深耕两岸交流设计研学的践行者,多元化角色让他能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2009年,他带着文创漆器来到厦门。10多年来,他带领许多台湾文创青年来到厦门,让两岸青年更深入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创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在两岸间往来的日子里,他深感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他曾提笔给厦门写下这样一封“情书”:“漂泊的鱼已到靠岸的港湾,听着浪涛风鸣的乐章,与你共舞厦岛之恋。”

段湘麟(左)图源福州日报

在段湘麟写的《十年往来两岸,余生与你共舞》的文章中,他谈到了自己登陆厦门的初衷是发展文创产品漆器。段湘麟深情写道,有一个成语叫“如胶似漆”,寓意重情重义的内涵,也承袭了闽南非遗传统文化。这不只对于器皿,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自己因为相同的语言文化,借由漆器踏上了这片土地,追寻与探索文化创意与情感间的联系。

缘于两岸的频繁交流,段湘麟想为台湾设计与艺术人才和企业创造更大的舞台,自2013年起,他陆续成立了台湾文化创意交流协会、亚太青年学院联盟和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他除了开展两岸青年、企业与社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外,更创新两岸文创、教育、设计、艺术周等交流方式,多元化整合文创旅游产业资源。

厦门,图源网络

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段湘麟来到厦门市集美区城内村,他对这里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城内村霞城城隍庙,让他感受到了两岸紧紧相连的历史文化纽带。“城隍庙是台湾常见的庙宇,霞城城隍庙是台北大稻埕的祖庙,台湾其他的城隍庙也均分炉于此,共尊霞城城隍庙为祖庙。”于是,他与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合作,决定在城内村里打造一个工作坊,与当地居民共学、共创、共享。

“在城隍庙里,我们发现城隍爷的神位下方有一只神兽,它是城隍爷的坐骑,是一种以虎为形象的神祇,俗称‘虎爷’,有守护庙境、村庄﹑地区与城市的功能。以往‘虎爷’的常见颜色都以黄色为主,但霞城城隍庙的‘虎爷’是黑色的,这让我们感到特别有趣。”在带领团队走访调查城内村的过程中,段湘麟发现城内村还在门或屋顶、高台等处设立有狮子像,俗称“风狮爷”。同时,城内村常有猫出没,与居民相处其乐融融,这些都成了他的灵感来源。

霞城城隍庙,图源网络

“有虎、有狮、有猫,这些都是猫科动物,于是,我们决定把猫这一元素加以放大。同时,这一点与年轻人爱猫的喜好也较为贴合,所以,我们设计的文创产品多与猫相关,希望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每年他都会邀请台湾师生来这里,开发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增加台湾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还以“白猫黑猫,会抓老鼠就是好猫”鼓励来双创基地的两岸青年。

如今,段湘麟致力于将在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运用到城内村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带领两岸青年根植闽台文化,挖掘专属于城内村的乡村特色。

海丝艺术品中心漆宝斋——段湘麟设计代表作之一

段湘麟还将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的研学课程,打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比如,根据闽南童玩、风土人文的特点,结合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设计相关课程内容,为两岸青年打造学习交流的平台。“厦门和台湾的民俗文风相近,相同的民间信俗让两岸传承传统文化的氛围更浓厚。”

“国潮的兴起,说明大家对中华文化有了更多的自信,而让国潮走向世界,就要寄托在当代两岸青年身上。”段湘麟说,“我们不再去追求国外的服装精品,我们将数千年的文化作为设计元素,我们就可以成为自己的流行中心。两岸文创业者携手一起走向世界,我们就是世界,世界必然会走向我们。”

责任编辑:伍淑芬

zh

网站声明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