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旅居台湾74载“老海州人”:家乡的山水里,有我牵绊的乡愁

“在70余载沧桑岁月里,我在大陆的对岸,无数次于梦中惊醒,脑中回转的,是儿时记忆里父母带我游过的塔影团圆、趟过的九涧争流……”近日,连云港市委台办主任龚建华收到一份来自宝岛台湾的来信。寄信人叫李平荫,一位旅居台湾74载的老海州人。通过市委台办,笔者第一时间联系到李平荫。问及寄信缘由,他说,“我快90岁了,健康状况不允许我和以前一样长途跋涉回到家乡,所以想多了解家乡,以解思乡之苦。”

  1935年,李平荫出生于连云港,少儿时光在海州开蒙读书,进德修业。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家教理念下,父母的呵护陪伴下,他曾无忧无虑游览云台山海风光,这些都深深印刻在少年心中,成为他牵绊一生的乡情。他在信里回忆道:还记得那是1949年初春,春寒料峭,早晨起来,屋檐上挂满长长的冰溜。年仅14岁的我,离开了故乡海州,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台湾。临行前,舅舅从菜园里刨了满满的一瓶土给我,至今仍保留在家中,成为我纾解乡愁的最好寄托。

  此后,李平荫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回到台湾教书,一教就是近50年,他辗转台北、澎湖多地,出任了34年校长。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两岸开放探亲的热潮,李平荫带着父母的心愿,回到连云港。时隔47年,家乡巨大的变化令他感慨万千,“天翻地覆间,好多场景已找不到原来模样,连时常在脑海中浮现的家乡美景也记不来具体位置,方知‘纸面文章’做得再好,终究不如躬身反哺故土,以慰棹移人远之痛。”

  李平荫所说的“纸面文章”,是指他担任台北海州同乡会理事长期间,深度参与编纂了会刊《海州文献》。“我们想通过这份刊物,既让居住在台北市的家乡人能够随时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也让连云港家乡人民能够及时知晓海州老乡在台湾的生活状况,更为台湾与港城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架起了一座亲情之桥。”李平荫感慨道。

  除了编纂《海州文献》外,30多年来,在连云港市委台办的牵线搭桥下,李平荫还通过多渠道为两岸交流合作和家乡发展做了贡献。“无论身处何地,连云港在我心中重过千钧。能为家乡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我无比欣慰。”李平荫感慨道。

  但现在,他已近鲐背之年,健康状况不允许他和以前一样长途跋涉回到家乡。信中的思乡之情随着周正的繁体字迹汩汩而出:这段时间,我对海州古城、花果山、孔望山等旧景观的新变化产生了各种遐想;对跨海大桥、东方大港等新景象有着无限憧憬。我多想变成一只南归燕,好好看看家乡山山水水的新变化,依偎在她的怀抱。

  信的最后,他以一句“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来总结自己的思乡之情。他表示,“如有家乡新景之图像,望能寄几幅来,以解相思之苦。”

责任编辑:黄彩玲

zh

网站声明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