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示丰富中华文物,诉说千年历史


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藏品100余万件,展厅48个,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同时也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历史发展

民国元年7月9日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决定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国子监为馆址;1949年10月,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

   2003年2月28日,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此后试运营一年举办50余个展览,接待国内外观众410多万人次。

2020年10月3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馆藏精品

人面鱼纹陶盆

      人面鱼纹陶盆呈红色,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呈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街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

image.png
图源网络

大盂鼎

大盂鼎系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先后为当地乡绅郭氏、县令周广盛以及左宗棠、潘祖荫等所有,1951年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将其捐赠予上海博物馆,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image.png
图源网络

三星塔拉玉龙

三星塔拉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其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image.png
图源网络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外表呈红色,作直壁平底圆筒状。陶缸外壁有彩绘一幅,画面左侧为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鹳嘴上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条清晰描绘出鱼身的轮廓。画面右侧竖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编织物缠绕并刻划符号等。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鹳身微微后仰,头颈高扬。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


image.png
图源网络

子龙鼎

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此器厚立耳,微外撇,外侧饰两周凹弦纹,折沿宽缘,腹部横向宽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颈部以云雷纹为地,周饰2类6组浮雕式饕餮纹,足上端饰高浮雕式饕餮纹,下讨三周凸弦纹。据传,子龙鼎系20世纪20年代出士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4月,在中央财政设立的"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中国国家文物局将子龙鼎征集回国。

image.png
图源网络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832.84千克,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

image.png
图源网络

主要展厅

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陈列》 展出文物2026件,包括一级文物521件,陈列以王朝更替为脉络,以珍贵文物为核心,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展示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其陈列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八个部分。

复兴之路

《复兴之路》展览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最新发展,近代部分以2300多件实物、文献、图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旧址址复原、模拟景观等展品,展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0多年的历史,当代部分则与近代部分相街接,反映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展览是通过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瓷器文物,来展示中国古代瓷器美轮美奂的艺术魅力,希望游客在了解各种瓷器的演化史后,能够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得到美的享受。

营业时间

周二至周日:09:00-17:00(最晚入园16:00)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天安门广场东侧




责任编辑:郑惠莹

zh

网站声明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